
20世紀末以來,世界各國就積極探索建立電力市場,推動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在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的今天,新能源如何參與電力市場又成為了新的時代課題。我國電力市場改革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歷經多年改革實踐,電力市場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電力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多層次電力市場框架形成,電力中長期交易已在全國范圍內常態化運行,交易周期覆蓋多年到多日,中長期交易電量占市場化電量比例超90%,充分發揮了穩定市場規模和交易價格的“壓艙石”作用;省間省內電力現貨市場進入正式運行階段,現貨市場電力價格信號能夠充分反映不同時段和不同地點的電力供需水平;輔助服務市場基本實現全國覆蓋,市場化交易的輔助服務品種不斷拓展。電力市場規則體系持續健全,國家先后出臺了《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電力中長期交易基本規則》《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試行)》《電力輔助服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基本規則。
二是電力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交易電量方面,2023年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5.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9%,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61.4%,比2022年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全國新能源市場化交易電量68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97.5%,占全部新能源發電量的47.3%,比2022年提高8.9個百分點,新能源入市節奏進一步加快。自2016年以來,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從不到17%上升到2023年超過61%,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參與主體方面,2023年在交易機構注冊的主體數量達70多萬家,涵蓋發、輸、配、售、用各環節主體,近年來大量涌現分布式發電、新型儲能、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等新型主體,交易主體日益多元、市場活力有效激發。
三是電價機制改革大力推進。輸配電價方面,我國已構建覆蓋區域電網、省級電網、地方電網、增量配電網等的輸配電價體系。2017年實現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全覆蓋,目前第三輪監管周期按照“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直接核定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實現分電壓等級不分用戶類型核定輸配電價,改變過去同一電壓等級不同用戶類型之間價格差異等問題。發用電價方面,燃煤發電電量全部通過市場交易在“基準價+上下浮動”范圍內形成上網電價,煤電電價由單一電量電價調整為兩部制電價,發揮煤電基礎性支撐調節作用。2021年,我國正式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工商業用戶按照市場價格購電。
四是配售電新業務蓬勃發展。增量配電業務方面,2016年至今,國家組織開展了5批次共459個增量配電網試點項目。截至2023年底,329個試點完成規劃編制,359個試點完成業主優選,256個試點確定供電范圍,227個試點取得電力業務許可證。售電公司業務方面,截至目前,在電力交易機構注冊的售電公司超5000家,成為多元競爭主體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售電公司從最初利用購售電價差獲取收益,逐步向“售電+”模式轉型,發揮用戶側資源優勢,開展負荷聚合、綜合能源管理、節能服務等多元化增值服務。
?
信息來源:?中國改革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