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深入貫徹“項目落地年”工作部署,統籌推進“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攻勢攻堅和“工賦青島”專項行動,加快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制造強市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實現“十四五”發展良好開局。
一、工業運行穩中有進
(一)強化運行保障。發揮市工業運行專班作用,加強重點區市、行業和企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處理。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4%,分別高于全國、全省0.5和0.3個百分點。獲評全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二)解決企業難題。當好“企業貼心人”,深化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走訪服務,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難題近150個。聯合推動2690戶企業的3.5萬名外省籍員工春節留工穩崗,緩解企業春季用工短缺。組織軟件、食品、紡織服裝等9家協會開展“青島名牌神州行”活動,拓寬企業銷售渠道。
(三)支持企業倍增。推動海爾、海信、青啤等龍頭企業實施倍增計劃,海爾109項政策需求已完成或銷號95.41%,海信、青啤倍增計劃有序推進。因地制宜支持各區市遴選的96戶規上企業實施倍增,上半年,96戶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1.7%,高于全市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增速8.3個百分點。
二、項目建設扎實有力
(一)完善推進機制。印發全市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項目落地年”工作方案,建立市重點跟蹤服務工業項目庫和企業技術改造服務資源池,上半年滾動推進計劃總投資2788.4億元的806個重點工業項目,82個項目竣工,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36%,高于全省9個百分點,2個案例獲評“山東十大智能化綠色化技改優秀案例”。
(二)精準雙招雙引。出臺全市工業和信息化系統“雙招雙引”指導意見,聘請7名基金投資人作為招商投資顧問。牽頭對接走訪中電科等企業或機構103家次,主導或參與推進計劃投資972億元的50個項目,尼得科全球電器產業園、宜品乳業等項目簽約落地。
(三)抓實增量項目。創新實施增量工業項目產出考核辦法,強化“市級-區市-鎮街”三級聯動,實行項目全周期管理推進機制,重點跟蹤服務187個入庫增量項目。今年以來,總投資120億元的奇瑞汽車青島基地等41個增量項目開工建設,17個項目竣工。
三、產業能級持續提升
(一)新興產業快速起勢。成立青島市新經濟聯合會。歌爾、富士康、安潤、瀚海等項目順利推進,東華軟件全國副中心產業園項目奠基,惠科項目竣工投產,填補省內芯片制造空白。出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先行示范區總體實施方案及管理實施細則。百洋醫藥在創業板掛牌上市。上半年,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3.8%。
(二)重點產業集聚成勢。創新產業集群發展路徑,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內新增規上企業46家,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家電及電子信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獲評五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完成列入省第二批名單的108家化工生產企業關閉退出,并通過省抽查驗收,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8%、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7%;汽車整車生產55.1萬輛,同比增長14.7%;家用電力器具制造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5%,高于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0.1個百分點。
(三)企業創新彰顯優勢。立項實施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1185項。推薦智能網聯汽車協同創新中心、生物催化創新中心申報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推薦8家企業入選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2個產品入選省第五批首版次高端軟件、5家企業入選國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推薦名單、4家企業入選山東省首批綠色工廠名單。制定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編制指南,首批遴選發布創新產品80個。32款產品入選2021年山東創新工業產品目錄,數量占全省17.9%。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
四、兩化融合深入推進
(一)“工賦青島”啟動實施。重點推動“工賦青島”3大計劃12項任務40個項目落地落實,19個特定行業特定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線運行。召開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創新發展大會,工業互聯網企業綜合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創新開展“千人萬企”活動,首批選聘281名專員深入1600余家企業開展指導咨詢服務。
(二)場景賦能效應彰顯。新發布“工業賦能”場景750個,初步達成合作意向362個。青啤入選世界“燈塔工廠”,索爾汽車“智享青云”入選全國企業上云典型案例,2個案例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5G+工業互聯網”十個典型應用場景和五個重點行業實踐名單。我市作為唯一城市代表,在全國AI精準賦能中小企業對接活動總結會上作典型發言。
(三)區域協同走深走實。成立滬深青三地聯合宣言推進協調辦公室,啟動建設三地共建工業互聯網城陽示范區,聯合深圳上海工業互聯網協會舉辦100場“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公益講座,推進工業互聯網三地專家庫專家遴選,目前已遴選56位。
五、產業生態不斷優化
(一)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成立“青島品牌聯盟”,發布“中國品牌青島宣言”。制定“青島制造”品牌宣傳方案,完成20家制造業“新金花”評價診斷。海爾、海信、青啤等18個青島品牌入選第十八屆世界品牌大會“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
(二)撬動金融資本力量。會同人民銀行征集制造業新銳企業產融合作名單,首批推薦“白名單”企業60家,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召開全市金融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銀企對接會,梳理出201家制造業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73.3億元,推動10家銀行與10家企業簽定協議融資373.6億元。規模100億元的青島市工業互聯網產業投資基金已完成工商注冊。首次承接由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參股的子基金,40億元的中車(青島)轉型升級基金正式設立。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成泰山產業領軍人才評估相關工作,推薦17名企業家參選省優秀企業家。聯合清華大學開展4期企業家專題培訓。積極拓寬企業家視野,組織相關行業協會和企業赴重慶、成都、包頭等地學習考察,達成一系列合作成果。開展“企業管理企業行”活動,組織54名企業管理人員赴中車四方所交流觀摩。
當前,在工業經濟穩中向好的同時,產業發展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受多種因素影響,軌道交通裝備、汽車制造等重點行業下行壓力較大;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國際運費持續高企、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工業企業成本攀升,投資意愿下降,增量項目產出不確定性較大。下半年,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將聚焦“項目落地年”攻堅任務,扎實推進“倍增、鍛鏈、育苗、興業、聚合”工程,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一是突出運行保障。落實增量項目考核辦法,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力爭30個以上增量工業項目投產見效。二是突出轉型升級。滾動推進500個重點技改項目,全市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10%以上。深入開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加快建設綠色制造體系。三是突出梯次培強。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和一批規上企業倍增,深化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打造“工賦青島”宣傳矩陣。四是突出集群發展。加強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力爭各集聚區主導產業集聚度達到70%左右,爭創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五是突出創新驅動。全年組織實施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1500項以上,爭創高端智能家電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六是突出兩化融合。深化“工賦青島”專項行動,全年培育打造工業互聯網示范園區3個,實施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工業企業1000家以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