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科技局聚焦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兩條戰線,主動靠前服務,創新工作模式,持續深化科技引領城建設,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各項工作取得扎實成效。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況
(一)打造高端平臺,搶占創新高地
1.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研發萬米級深海水下滑翔機刷新下潛深度世界紀錄,與俄羅斯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共建北極聯合研究中心,冷凍電鏡中心完成設備安裝并開展聯合測試。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中車工業研究院(青島)等7家合作單位簽約成立。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完成主體施工。山東能源研究院加快立項建設。
2.培育大科學裝置群。支持吸氣式發動機熱物理試驗裝置和海洋生態系統研究設施申報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由中科院正式提交國家發改委評審。
3.布局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已建2批共202家市級技術創新中心,全部依托高企,通過掛牌增信助力企業發展。建設創新創業共同體,新獲批5G高新視頻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總數達3家,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生態。
(二)強化產業培育,夯實發展根基
1.強化科技企業培育。深化高企上市行動,精準服務培育庫內62家重點高企,邀請知名證券機構為擬上市高企提供培訓輔導,幫助企業對接高端上市服務資源。上半年已有威奧軌道、高測股份、森麒麟3家高企上市或過會。針對疫情建立科技資金審核綠色通道,提前撥付高企認定獎勵和研發投入獎勵7.62億元,惠及科技型企業2900余家。上半年公布三批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入庫企業達2064家。
2.推進重點科技項目。推動引進中科院理化所在青建設未來大健康技術創新研究院,導入光動力醫學創新等項目。與北京建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智能建造、環境修復、裝配式制造等領域開展合作。“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項目簽約落地,打造國家級空間信息產業國際科技創新園。推進“中國智谷”項目,吸引集聚泛人工智能企業,助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
3.建設一流科技園區。推動高新區加快發展,印發《青島高新區火炬統計工作制度》,組建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運行監測及評估中心,健全高新區“一區多園”統籌發展機制。制定科教產融合園區建設方案,挖掘科教資源科技創新供給能力,推動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
4.促進科技惠及民生。啟動三輪科技應急攻關,面向疫情防控需求,協調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資助病毒核酸檢測和非接觸式技術等項目研發,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實施科技惠民專項,結合突破平度萊西攻勢,布局新生兒遺傳代謝病、聽力和耳聾基因聯合篩查“篩診治”一體化體系,聚焦危害人體健康的重大疾病、地方多發病等領域開展臨床應用研究。
(三)完善服務體系,優化創新生態
1.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推動科創母基金健康運作,深入對接并儲備超過130只子基金、規模超600億元,儲備直投項目30余個、規模超200億元。4月,首批合作的4只子基金順利簽約,其中同創偉業投向工業互聯網重點項目卡奧斯平臺。加快科技金融產品擴面增量,做大“投保貸聯動”業務規模,1-6月為36家次企業提供貸款1.8億元。深化金企對接,促進商業銀行上半年為1264家科技企業發放貸款338億元。
2.開展孵化器提升行動。推進引進機構落地做實,華夏基石建設“產業孵化/加速器”+“上市公司北方總部基地”,導入7家上市公司或頭部企業,4家已注冊落地。春光里創投生態綜合體即將投用,已有8家意向企業。創業黑馬建設獨角獸加速基地,引進注冊企業60家,其中準獨角獸區域總部企業1家、高成長企業18家。中國科技開發院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和產業培育平臺,已引進注冊企業38家。布局建設異地孵化器,探索“雙城雙園”雙向孵化機制,已有青島天安(深圳)科技企業孵化器、膠州(深圳)科技創新中心、萊西-北京技術轉移企業孵化器先后建成落地。
3.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成立半島科創聯盟,召開膠東五市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座談會,協同五市高校院所、知名企業、孵化器、創投風投、技術轉移、行業協會等創新平臺和要素,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建立“局校會商”制度, 圍繞重點攻關項目與地方產業需求,與駐青高校開展深入合作,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發展能力。推動青島科技大學成立青島工業互聯網學院,構筑工業互聯網領域人才高地。
(四)優化科技管理,激發內生動力
1.加強科技引領謀劃。印發《青島市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作戰方案2.0版》,持續打好人才、資本、產業、平臺、服務五大攻堅戰,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推動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落地落實見成效。編制《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2020-2025年)》,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標桿,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
2.增強科技人才支撐。集聚高端創新人才,9人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推薦 19人申報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推薦26人申報泰山學者青年專家計劃。海爾集團、青島農業大學成功入選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優化科技人才服務,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不見面審批”,全程網上辦理,發放電子許可3444份。
3.完善科研誠信體系。出臺《科技監督和評估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充分發揮監督評估專業化機構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委托第三方開展科技計劃監督和評估工作。印發《科技計劃項目驗收管理暫行辦法》,弱化論文、職稱、學歷、獎項等評價指標,建立科學規范的科技評價體系。
二、存在問題
1.疫情影響仍然存在。國外疫情持續發展,我市部分科技企業訂單減少,產品無法按計劃出入境。由于疫情,部分科技項目招引與建設不同程度受阻,中國·青島創新節等大型活動推遲。
2.創新生態仍需完善。科創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仍融資困難,科技金融板塊需繼續放量支持中小微科技企業;高校院所關注論文專利而不關注成果轉化現狀還未根本改變等。
3.企業主體仍待加強。作為“四鏈合一”重要載體,科技型企業的數量和規模仍不夠壯大,特別是缺少大體量的科技頭部企業和高科技上市企業。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將緊盯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等國家戰略,緊盯市委市政府關于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重大決策部署,緊盯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突出重點,務求實效,加快打造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
1.突出科技創新規劃牽引。把握國家、省、市“十四五”規劃的機遇窗口期,聚焦重大事項、重大項目、重大政策,積極與科技部、省科技廳對接,爭取獲得更多國家、省支持。
2.突出科技創新國際化特色。加強與日、韓、德、以、烏等重點國家科技合作,統籌國內外創新資源,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力。擇機舉辦中國·青島創新節等國際特色創新創業活動。
3.突出科技創新海洋特色。推進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超算升級、冷凍電鏡、海洋大數據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年內投入運行。推進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建設,打造海洋專業孵化器。
4.突出創新創業生態營造。支持海創匯等本地優勢孵化器專業化發展。在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地布局海外孵化器。推動科創母基金積極穩健加快投出。組織開展第二批科技金融特派員培訓。加快成立半島科創聯盟。爭取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在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等設立外籍人才服務專窗。
5.突出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隊伍,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爭取高企突破4000家。加快引進中關村醫學轉化中心、亞洲疫苗研究院等項目。爭取中科院“高端軸承自主可控制造”先導專項盡快落地。推動山東能源研究院年內開工。積極爭創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