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待科技創新的態度,就是對待未來的態度。
6月20日,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召開。全省共213個項目(人選)獲得2022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在這場全省最高規格的科技實力“同臺賽”中,青島再一次閃耀出科技名城的光輝。
數量上看,青島共80個項目(人選)獲獎,占全省獲獎總數的37.6%,較上年度提升4個百分點,穩穩地站在全省科技創新“第一梯隊”;質量上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包振民“捧回”最高獎,更使青島的獲獎“方陣”增添了“分量”。翻開“成績單”可以看到,青島獲獎的項目體現了探索前沿創新的策源能力,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的產學研轉化能力,凸顯了科技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也閃耀著科技服務民生領域的光芒。
這不僅是青島“過去”在科技創新領域成績的體現,更是未來青島挖掘科技創新潛力的希望,是新發展階段青島科技創新發展的“風向標”。
01亮眼的“成績單”
作為全省科技發展的“排頭兵”,青島在此次頒獎上的表現依舊可圈可點。
最亮眼的要數剛剛斬獲最高獎的包振民,讓青島的獲獎名單顯得格外有“分量”。30多年來,以“讓扇貝產業旺起來、養殖戶的腰包鼓起來、老百姓的餐桌靚起來”為己任,包振民先后育成以“蓬萊紅”為代表的8個扇貝新品種,推動我國扇貝年產量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20多噸上升為現在的近200萬噸,引領水產種業科技發展。他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6項,獲得過光華工程科技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榮譽。
而從獲獎數量上看,青島則延續了近幾年在全省科學技術獎中的表現——
2017年度,青島獲獎52項,含省科技最高獎,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牽頭完成項目39項,在獲獎項目中占比76%。
2018年度,青島獲獎66項,含省科技最高獎,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牽頭完成項目52項,在獲獎項目中占比80%。
2019年度,青島獲獎躍升至100項,占比超四成;其中牽頭完成項目85項,在獲獎項目中占比85%。
2020年度,青島獲獎92項,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牽頭完成項目74項,在獲獎項目中占比81%。雖獲獎數量較2019年度有所減少,但重新斬獲了省科技最高獎。
2021年度,青島獲獎102項,含省科技最高獎,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其中牽頭完成項目89項,在獲獎項目中占比88%。
2022年度,青島獲獎項目80項。似乎數量上不如上年度“輝煌”,但含金量進一步提高。
一方面,2019年度山東省開始深化科技獎勵改革工作,省科技獎受理的提名數持續上升,從2019年度的694項提高到2022年度的1098項。但相較提名數量不斷攀升,授獎數量呈現明顯下降,2022年度全省授獎數量為197項,較2019年度的241項減少了19%,總體獲獎率由35%減少至18%,獎勵質量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青島80個獲獎項目中,66項為牽頭完成,占比達82.5%。進一步分析發現,青島獲獎項目有17項為一等獎,一等獎項目中,青島單位牽頭完成的有13項。透過獲獎的“足跡”,我們可以說,青島的科技創新成果不但在數量上長期保持優勢,在質量上也實現了較為穩步的提升。
科技成果“量質齊升”的背后,是青島圍繞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聚焦“四個面向”,不斷推動源頭創新能力的穩步提升、高質量發展動能的持續增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有力突破、科技惠民作用的充分發揮。
正是這些日復一日的“積累”,鋪就了青島科技創新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長遠的道路。
02城市烙印
根植于青島這片創新沃土萌芽、生長、壯大,獲獎項目身上都帶著青島“烙印”,與青島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相輔相成。
海洋依舊是青島科技創新的“高產田”。海洋領域高質量成果也不斷涌現,涉海獲獎項目共13項,較2021年增長18%。更值得驕傲的是,全省涉海項目中,青島牽頭完成項目占比達90%以上。
最高獎也是海洋領域科技工作者的“主陣地”。自2014年以來,青島已先后有7名科技工作者斬獲省科技最高獎——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王軍成(2014年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2016年度)、山東省眼科研究所史偉云(2017年度)、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吳立新(2018年度)、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2020年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院笪良龍(2021年度),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2022年度),7名獲獎者中有6人來自海洋領域。
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養健康等產業領域是青島的產業高地和發展未來。在這些領域,青島獲獎項目占比超過了70%。企業本身就是市場和產業需求的組成部分,其科技創新最具針對性和“現實意義”。獲獎項目與產業結合緊密,一定意味著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突出。
根植于基礎研究領域的自然科學獎,固然是高校院所的“主場”;但是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絕大部分都是由高校院所攜手企業共同完成,其中更有不少“重量級”項目由“硬實力”企業牽頭攻關完成。例如,怡維怡橡膠研究院有限公司牽頭完成的“合成橡膠連續液相混煉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獲省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一等獎,是時隔5年之后青島企業再獲此獎項。該項目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橡膠和填料連續液相混煉技術工業化生產,實現了關鍵橡膠材料的國產化替代,相關成果已成功應用于輪胎及多種橡膠制品,累計實現營收50余億元。再如,由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青島海爾電冰箱有限公司、山東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完成的“新型節能冰箱自適應精準調控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項目讓冰箱實現了分區精準制冷,將食物的保鮮時長延長了8倍。搭載該項目成果的冰箱,上市后三年累計銷售收入就突破了110億元。
科技從來不是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創新誕生于實際需求中,又“反哺”于產業發展。青島的科技創新成果,根植于青島的產業沃土并不斷生長、壯大,正成為城市產業升級、躍遷最有力的支撐。
03孕育未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一座城市的前途命運。
在獎勵前瞻性重大原創成果、獎勵引領原創性科學研究的戰略科學家、獎勵扎根高精尖產業取得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同時,大會也明確釋放著科技創新的前沿信號,為城市指引著發展方向。
作為“風向標”“指揮棒”,科技獎勵的改革正在不斷突出重點領域、培育前沿領域,以便更好地面向未來、服務未來。
2021年,山東被確立為全國唯一省份開展科技獎勵改革試點,今后的省科技獎將突出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材料、氫能技術、現代海洋、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培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與生物技術、腦科學、空天技術、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2022年度,山東省科技獎還首次設立青年獎,青島大學教授譚業強斬獲該獎項。而青島作為全省科技獎勵改革唯一地市,也在立足本土實際,錨定七大優勢產業、十大新興產業、七大未來產業,對科技獎的設置優化布局。
當前,青島正錨定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增添科技力量,書寫創新注腳,比以往更需要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
從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的“沃土計劃”,到大力培育涉海科企的“海創計劃”,再到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碩果計劃”,青島正完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推動更多企業借助科研力量“升級”,為科技成果轉化打造更加肥沃的“試驗田”和更加適配的“好去處”。
在海洋科研領域,青島集聚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科研人才隊伍龐大,有責任、也有底氣爭創更多突破性科研成果,推動海洋領域科技自立自強,勇當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先鋒,搶占海洋發展制高點。以科技創新為“發動機”,青島正從制造強市邁向“智造”強市,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對科技人才等新型生產要素提出了更高需求。
厚植創新創業文化、培育企業成長沃土、鼓勵科技創新發展、廣納各路英才圓夢,有了這樣的良好生態,我們有理由期待,青島城市創新的源泉將不斷涌流,城市的未來將更加活力充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