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立足新形勢、新要求,緊緊圍繞建設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目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五化”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以鄉村建設行動提升農村生產生活面貌,以深化拓展“萊西經驗”構建農村基層黨建新格局,以深化農村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打好打贏鄉村振興攻勢,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構建土地規模化、村莊布局調整、土地資源整理、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五個振興”統籌推進機制,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局面。
一、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重點推進“七大農業”建設。保障糧食安全。實施糧油穩產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20萬畝;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高端生態畜牧業發展區,深化非洲豬瘟無疫區和無疫小區創建,確保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300萬噸以上、蔬菜600萬噸、畜產品100萬噸。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規模農業,重點推廣“平臺公司+”“大項目+”等新模式,擴大農業生產性社會化服務補貼,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發展農資供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農業規模經營比重。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加工農業,爭創中國國際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建設一批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打造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兩條千億級產業鏈。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終端農業,推動中國供銷平度農產品批發物流園、中國北方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等建設,鼓勵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會員農業”等新型業態。拓展農業功能,發展體驗農業,建設一批休閑農業示范鎮村、休閑農業精品園區,促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服務等現代產業滲透融合。實施“雙招雙引”。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瞄準世界500強、行業100強和國字號企業和研究院所等,力爭引進過億元鄉村振興大項目20個以上,開工建設5億元大項目30個以上。一產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用好農業“國際客廳”,承辦亞洲農業與食品產業博覽會等國際國內一流展會。壯大正大、九聯等一批農產品出口企業,推動建設境外農業合作園區,實現農產品出口300億元以上。堅持科技支農。發展科技農業,建設國際種都,實施機器換人工程,發展智慧農機,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9.5%。發展智慧農業,實施“三農5G+”“云平臺”工程,培育智慧農業園區或基地20個,推動農業物聯網、衛星遙感技術等應用。深化品牌強農。發展品牌農業,繼續集中推介“綠色品質 世界共享”青島農品,打造青島農品優勢品牌集群,評選市級知名農產品品牌10個。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
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農村現代化
科學編制鄉村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未來五年鄉村建設重點任務。科學推進鄉村規劃建設。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因素,科學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村莊建設。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建設高質量美麗鄉村,堅持片區化打造、景區化提升,打造一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區(市)、美麗鄉村示范鎮、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實施清潔村莊提升工程,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鼓勵引導各類企業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完善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進農村中小學集團化辦學,提高農村幼兒園質量,優化鄉村教師待遇保障體系。選派300名城區醫師對口幫扶,提升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水平。規范鎮街、新村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黨群服務平臺。
三、深化拓展“萊西經驗”,構建農村基層黨建新格局
提升“一統領三融合”質量水平。把2021年作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全面提升年”,推進“一統領三融合”落實落地。認真總結黃島區試點經驗,做好全市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統籌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村級議事決策機制、黨員議事代表等制度落實,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培育示范點,促進村莊全面融合發展,系統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機制,把加強黨的領導寫入村級組織章程,加強村委會規范化建設。完善黨組織領導的法治機制,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加快網格化治理體系建設。完善黨組織領導的德治機制,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健全鄉村信用體系,發揮道德模范引領作用。全面提升文明鄉風。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深化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開展志愿服務宣講、文藝匯演、入戶走訪等,提高群眾參與度、滿意度。推動移風易俗,加強重點區域散亂墳墓整治。
四、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助力實現村強民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實施土地經營權流轉指導價格定期發布制度,做好平度市國家級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發展性改革,探索農民對集體產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的辦法,深化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倍增三年行動計劃,堅持“抓兩頭、帶中間”(抓高收入、低收入村莊,帶動中等收入村莊),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全面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鄉村人才引進培育工程、促進返鄉入鄉就業創業行動,開發各類人才增量、發掘鄉土人才存量,支持返鄉入鄉創新創業。推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推廣“場場合作”“社場合作”“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多種合作發展模式,增強服務帶動能力。創建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示范50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培訓高素質農民2.3萬人。優化營造鄉村人才成長發展生態,著力推進鄉村人才配置賦能體系建設,推動區域產才融合發展。
五、落實農村工作條例,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
出臺“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制定分類推進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推動不同類型地區鄉村振興。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平臺。以鎮為單位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區10個,建設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建成市級田園綜合體10個,促進要素聚集、功能集合、集群成鏈。實施鄉村振興“十大行動”。在全市范圍全面開展機關黨組織幫帶行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攻堅行動、“百企幫百村”促發展行動等十大行動,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注重扶貧產業長期培育,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全面振興。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開展常態化監測預警。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實施農村低收入人口分類幫扶,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