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2日《青島日報》第7版刊發:
執數字之筆,擘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藍圖
網址鏈接:
https://epaper.qingdaonews.com/html/qdrb/20211202/qdrb07.html
正文:
2025年,我市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農業大數據平臺將基本建成,數字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數字農業”是數字經濟在農業領域的重要實踐,也被稱呼包括信息農業、精準農業、“互聯網+農業”等,其實質是用數字技術開展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把數字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服務等各個產業鏈環節當中。數字農業以其開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已成為當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市密切結合農業農村工作實際,通過實施“互聯網 + 生產”“互聯網 + 經營”“互聯網 + 服務”“互聯網+管理”等行動,將現代農業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效能,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產業的數字化水平,推動城鄉互聯互通和智能化生產,促進農業農村智能化建設,推動農業全面變革發展,,從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發展數字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要發展農村數字經濟,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發展數字農業,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數字化生產力是加速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要求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推動農產品市場化方面,發展數字農業可以改變傳統農業“點對點、面對面”的銷售模式,建立以消費為導向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銷售體系,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也很好地解決了信息傳播受限、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現精準無縫對接的農業生產銷售。
在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方面,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系統化管理,從生產到銷售全部建立完善的網絡化系統,推動農業生產的實時記錄及追蹤。同時,充分利用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的契機,積極推進建立農業與電子商務的對接,建立農業生產安全標準及技術應用標準,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
在促進農業生產精細化方面,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優勢,實現運用電子設備對農作物的種植、生產等過程實施全方位實時監控,第一時間了解農業全生產鏈的相關情況,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精細化,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降低人員成本。
在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方面,可以根據當今時代的發展優勢及關注熱點,積極發展與時代需求相適應的共享農業經濟,開發共享農場、共享農莊,自助采摘等新型農業模式,開辟一條適合當地農業特色的規模生產、經營、管理、服務之路。
為加快農業“轉調創”步伐,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青島在2015年出臺了《青島市“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2015-2020年)》(青政辦字〔2015〕16號),實施“互聯網+生產”、“互聯網+經營”、“互聯網+管理”“互聯網+服務”四大行動計劃,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營銷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
為貫徹中央和省政府關于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相關部署要求,2019年5月4日,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智慧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青政辦字〔2019〕4號),重點開展智慧農業大數據工程等九大工程,培育各類智慧農業應用示范園區100處,建成全省智慧農業試驗區。
目前,青島市農業農村局正在著手擬定《青島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21-2025年)》,推動農業農村生產經營數字化改造、農業農村監管服務數字化提升、農業農村資源家底數字化管理,促進數字技術與傳統農業加速融合,推動我市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力爭到2025年,我市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農業大數據平臺基本建成,數字農業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
青島全面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發展
近年來,我市立足“三農”工作實際,積極擔當作為,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全面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服務、經營、管理深度融合發展,實現農業行業平臺互聯、信息互通、資源互享,推動產業全面變革發展。開展精準作業、精準控制建設試點,機械作業效率提高20%以上,作業軌跡的直線偏差小于±2.5cm,提高土地利用率5%。積極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現代農業物聯網應用園區140多個、智慧農業應用基地80。將近7萬個監管對象納入線上線下監管。實現了病死動物無害化在線信息化、330家重點企業實時視頻監控。配備奶牛無線發情反芻項圈等智能設備,乳脂、乳蛋白含量提高30%以上。
實施“互聯網 + 經營”行動,推進農產品營銷網絡化。青島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即墨、萊西、平度3個區(市)被評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縣,建成市級電商示范鎮43個、淘寶鎮6個、淘寶村25個。2020年全年,全市農村電商交易額達到89.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約44.9%,增速高于全國水平。 健全產銷穩定銜接機制。實施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動156家蔬菜生產基地、121家規模以上養殖場和121家陽光采購團體合作,開展100個農民合作社對接100個城市居民小區等活動,滿足市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青島大力發展“不見面消費”和“無接觸配送”,組織50余場直播銷貨活動,農產品銷售更加時尚化、年輕化。萊西市副市長王東岳參加“青島農品·愛心助農·市長帶貨”直播活動,直播人氣突破200萬人次,訂單突破1萬單。
實施“互聯網 + 服務”行動,推進農業信息服務便捷化。青島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
建立區(市)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3處,鎮級公共服務中心52個,村級服務站2386個,實現市、縣域、鎮(街道)、村(社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四級覆蓋”。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出臺《青島市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市推進實施方案》,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實現普通農戶不出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出戶,就享受到便捷、經濟、高效的生活信息服務,有效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難題。開展“線上”農事服務,“云指導”、“云培訓”、“云服務”,服務農業新型經營主體1141個、農戶9.6萬戶。
實施“互聯網+管理”行動,推進農業行政管理高效化。青島圍繞“人、土地、設備、資金、農產品、投入品”六大主線,建設集“決策、監管、執法、追溯、服務、發布”等功能于一體的青島市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區市—鎮街—村社—生產主體”五級網格監管體系。將全市81個鎮級監管中心、337個村級檢測室、1256個生產主體納入監管追溯平臺,實現生豬屠宰管理6個重點環節全程“線上監管”。全面推進告知承諾制和“一事全辦”,精簡申請材料40余份,減少審批環節20余個,95%以上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全程網辦、“不見面”審批。
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監管精準化、服務便捷化水平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誰來種地、怎樣把地種好的重大問題,面臨著質量效益不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等挑戰。圍繞農業“保供給、促升級、提效益、可持續”發展理念,“十四五”我國智慧農業將圍繞以下三大戰略目標進行任務布局——
電腦替代人腦。通過農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涉農人員運用信息與知識水平和管理決策能力。機器替代人力。通過農業智能裝備的創新發展,核心解決農村勞力短缺、人工成本高的問題。自主安全可控。核心解決卡脖子與短板技術,確保安全自主可控。
雖然我市“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上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仍然存在許多制約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物聯網應用程度不高,應用范圍比較窄。農業物聯網僅局限在農業部分園區和基地,大面積、廣覆蓋、普及面還遠遠不夠。
二是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滯后。農產品大型倉儲、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短板比較突出,物流業發展離農戶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三是“互聯網+”現代農業專業人才缺乏。大數據相關學科人才短缺,良好的農村電商人才引進、培育及激勵機制還未形成。四是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形成。由于數字農業投入高、效益低、預期差、回報周期長,社會投資積極性普遍不高,急需財政資金引導,發揮好“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針對解決青島物聯網應用程度不高,應用范圍比較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滯后,物流業發展離農戶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互聯網+現代農業專業人才缺乏;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形成等問題,相關專家建議一是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結合合村并居和扶貧攻堅,加快建設益農信息社,實現全市行政村服務全覆蓋。持續推動農產品上行,實現可持續運營。
二是推進智慧農業園區建設工程。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年內建設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智慧農業示范基地20個以上。三是推進農業大數據建設工程。增加區塊鏈技術應用,完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支持各區、市積極爭取數字農業試點縣和數字鄉村試點縣創建,探索數字鄉村建設發展模式。總結提煉出適合我市農企物聯網典型模式,加以復制推廣。四是推進農產品智慧營銷工程。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線上營銷,構建線上線下新型營銷體系。做好知名電商“雙招雙引”工作,加快電商平臺地方特色館及村級電商服務站建設。五是啟動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結合四部委及省政府相關指導意見,擬訂“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實施方案,支持各區市爭創“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
下一步,我市將以推進智慧農業試驗區建設為牽引,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環節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數字農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監管精準化、服務便捷化水平。認真落實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重點實施信息進村入戶等“五項工程”,早日實現生產智能化、管理數據化、經營網絡化和服務在線化,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提供重要的裝備技術支持。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