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開展青島市土壤碳匯潛力評價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建議辦理情況
近年來,青島市積極探索開展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建設工作。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印發《青島市碳達峰工作方案》,制定全市碳達峰工作重點任務清單、年度工作要點,提出43項重點任務、細化90條重點工作,將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納入碳達峰工作重點任務清單,明確將定期開展森林、濕地、土壤等自然生態系統碳匯本底調查、碳儲量評估、潛力分析,建立健全林業碳匯計量檢測體系、價值評價體系和經營開發體系,完善森林碳庫現狀及動態數據庫,開展林業碳匯評估;2023年11月,我市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市發展改革委正在組織編制《青島市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將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能力建設納入試點任務,明確責任分工,由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園林和林業局牽頭推進土壤等自然生態系統碳匯本底調查工作、碳儲量評估、潛力分析等工作。
(一)全面開展第三次土壤普查。結合試點經驗,采用我市特有的實景三維成果,創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國率先完成7100個校核任務,得到國務院普查辦高度肯定;創設“專科大學+專業隊伍”相結合的模式,高質高效超前完成7111個外業采樣、8479個樣品制備和9000余項測試化驗任務,多次獲得國務院普查辦通報表揚。
(二)完善監測網絡體系。根據我市土壤分布狀況、生產條件等因素,設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84個,累計建設國家級監測點9個,實現五個主要涉農區(市)國家級監測點全覆蓋。定期開展并完成耕地質量等級變更調查評價,完善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數據庫。
(三)提高土壤碳匯量。一是在全省率先出臺《青島市農業廢棄物管理暫行辦法》,推進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納入法治保障,有效提升土壤碳匯潛力;發布《青島市小麥秸稈粉碎還田技術規程》和《青島市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技術規程》,規范我市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秸稈每年科學還田80%以上、302多萬噸。二是印發《青島市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2015-2020年)》,在全市共建設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20個、13.4萬畝,減施化肥790余噸;印發《青島市耕地地力保護示范項目實施方案》,統籌資金5139.2萬元,利用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堆肥還田7萬余方,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提高土壤碳匯量。三是支持即墨區、膠州市、萊西市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完成秸稈+添加腐熟劑+尿素深翻還田8.9萬余畝,利用畜禽糞便和秸稈等堆肥還田11.2萬余方。四是推進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加快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促進我市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加快發展;共計培訓糞肥還田服務組織7家,糞肥還田20余萬畝、9萬余方。五是引進先進膜覆蓋堆肥技術裝備,成功探索出“規模化養牛場農牧結合堆肥”“規模化養雞場堆肥”等6種膜覆蓋堆肥技術模式;總結推廣秸稈生物熱氣肥技術、滾筒式高效快速腐熟技術和田間地頭秸稈尾菜堆肥箱技術等10余項堆肥關鍵技術,為堆肥還田,增加土壤碳匯潛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技術支撐。一是加強對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工作的指導服務,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各區(市)分區域、分土壤類型加強耕地質量保護。二是進一步優化耕地質量監測布局,逐步構建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三是建立種植業與畜牧養殖業結合互補產業結構,加強與生產企業、科研單位的技術協作,加大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處置利用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生態清潔產業,實現全市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二)落實保障政策。一是依據國家反饋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碳達峰試點方案,扎實推進土壤生態系統碳匯基礎能力建設等重點任務,助力我市碳達峰目標實現。二是統籌綠色高產高效行動、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全程機械化、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11個涉農項目資金,促進工程建設與土壤管理、化肥減量增效、農機具應用等農藝措施相協同,形成政策合力,推廣耕地質量提升新技術、新成果、新模式。三是充分發揮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等示范項目引領作用,以綠色增糧示范片區為重點區域,積極培訓糞肥還田服務組織,推進糞肥和秸稈堆肥就地就近還田,促進我市農業綠色生態和高質量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