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創新入侵生物協同防控綜合機制的提案
近年來,我市外來物種入侵形勢嚴峻,給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農產品貿易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新發和突發的入侵生物不斷涌現,如2019年在山東發現國內首例番茄褐色皺紋果病毒(ToBRFV)、“2023年番茄潛葉蛾事件”給蔬菜安全生產敲起警鐘;二是潛在入侵生物頻頻犯關,如蘋果蠹蛾、馬鈴薯甲蟲等已兵臨城下,同時國外貿易增加給外來物種入侵帶來更多風險;三是松材線蟲等已入侵外來物種仍然不斷擴散蔓延,給我市生態環境、糧食生產等造成嚴重損失。
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該法實施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防范和應對生物安全風險,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護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化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是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8月《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也相繼實施。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具有很強的復雜性,涉及農、林、牧、漁、生態環境等各領域。我市政府高度關注生物入侵問題,但當前在入侵物種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存在信息銜接不暢、部門職責不清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和《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施行后,在針對入侵生物的管控方面仍然缺乏協調機制。負責管控的各部門有時存在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難以及時有效全領域進行管控。例如,外來有害生物含有檢疫性有害生物和非檢疫性有害生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由海關管控,但農技推廣中心植保植檢站并不了解相關情況;再如農技推廣中心、檢疫檢驗等部門與科研院所之間也存在共享不足。由于信息銜接不暢問題,部門職責不清、管理權限不明,導致重事后管理而忽視事前預防,管理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
(二)對入侵生物缺乏前瞻性研究,科技防控力度不夠
在早期風險預判、早期監測預警等外來物種入侵和檢疫性有害生物“防火墻”基礎研究缺乏技術儲備。對新發與潛發入侵生物及檢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控技術不夠先進。防控技術目前多是被動、應急的單項技術和傳統技術,不能及時滿足和應對外來入侵物種和檢疫性有害生物不斷突發和頻發的新形勢。
建議:
(一)以機制創新推動我市入侵生物協同防控,筑牢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屏障
建議成立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市園林和林業局、海關等部門組成的入侵生物管控聯席協同防控機制,負責協調部門間溝通、政策解讀與宣傳,組織人員開展生物安全應急研究并制定相關信息管理辦法,對新發與潛發入侵生物制定統一管理措施,形成以省-市-地區各級部門多層面協作的管理機制,對新發與潛發入侵生物進行有效統一管控,統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二)以科技創新筑牢我市入侵生物及檢疫性有害生物“防火墻”
針對新發與潛發入侵生物前瞻性技術儲備開展防控基礎研發。建議市農業農村局牽頭開展新發與潛在農業入侵生物前瞻性風險評估與早期預警,研發隱蔽性及微小型農業入侵生物檢測、監測與溯源技術,開展重大農業入侵生物災變機制、發生規律與防控研究,解決新發與潛在入侵生物前瞻性技術匱乏的難題,夯實我國生物入侵及檢疫性有害生物“防火墻”基礎。
(三)以資金保障助力提升生物入侵管理水平
建議我市成立應急儲備資金或專項資金項目。財政與農業部門負責劃定專門入侵生物應急性儲備資金,設立市長專項資金,持續細化資金使用范圍及規范。針對當前新發與潛發入侵生物,如番茄褐色皺紋果病毒、番茄潛蛾、馬鈴薯甲蟲、蘋果蠹蛾等外來有害生物進行基礎研究和技術儲備,構建阻止傳入、遏制蔓延的有效屏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