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哪吒2》熱度不減,截至3月10日,已經站到全球影視票房第6名,哪吒形象深入人心。如何將大家喜聞樂見的影視人物引入法治教育,讓法治觀念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我市普法工作者進行著多種多樣的探索。
日前,一場“當哪吒遇上民法典”主題普法講座在膠州市北青實驗學校開講,膠州市司法局的法律工作者結合電影《哪吒2》中的熱詞、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和實際需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民法典中與青少年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學生們紛紛表示,聽得過癮,收獲滿滿。
“哪吒”來普法,學生直呼“過癮”
龍王強占陳塘關水域怎么辦?民法典物權編來撐腰!混天綾一甩,纏住高空拋物之害;風火輪疾馳,踏破網絡暴力迷障。借哪吒打造的“神話法治宇宙”普法課在膠州市多所學校開課。
“當哪吒遇上民法典”成為在校師生課間熱議話題。借助“陳塘關村民排斥哪吒”“哪吒重拳出擊東海龍宮”影視橋段,將民法典中人格權、正當防衛等抽象法條轉化為神話人物間的法治故事,讓神話不再是飄渺云煙,而成為照進現實的法治燈塔,讓學生們受益匪淺。這種“二次元普法”讓古老神話煥發法治新活力,讓法律知識“破圈”傳播。
“學生們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些法治教育活動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規范自身行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走進校園。”膠州市北青實驗學校小學部校長徐瑞芳說。
剪紙、秧歌傳遞“法治脈動”
剪紙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膠州剪紙已有500多年歷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剪刀游走紅紙,法治紋樣在鏤空處生輝。山東省首家法治文化剪紙教育基地在膠州市建成,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執剪為筆,“剪”出法治文化長廊,將法治精神化作惟妙惟肖、古色古香的剪紙團花。
膠州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早在2006年便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千年的秧歌文化正在成為普法新載體。普法宣傳秧歌隊時常出現在村居廣場,在開展秧歌文藝演出的同時,發放宣傳資料、解答法律咨詢,千年非遺在法韻浸潤中,綻放出時代新芳華。
膠州花餑餑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舌尖上的非遺如何與法治融合?把法治與非遺做成了餡,將傳承與創新揉成了面,制作“法治”系列花餑餑,成為膠州特色。“法治花餑餑”手作課吸引市民踴躍參與,揉一團“法治”面塑,捏一朵“憲法”牡丹,蒸屜揭開的不僅是麥香,更是法治理念的升騰。
紅色基因帶來普法文旅新體驗
膠州市膠萊街道宋家屯是建于1927年7月的中共膠州第一黨支部革命舊址所在地,是山東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將“宋家屯第一黨支部”打造成沉浸式普法課堂,讓紅色法治基因薪火相傳、歷久彌堅。
在青磚院落里,1943年的油印黨章與2024年的憲法讀本同框陳列,引來島城各區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干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紅色普法課堂在“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國家憲法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主題法治宣傳活動,當宣誓墻上的黨徽與法治標語在夕陽中交映,這片熱土上的每一次駐足,都是紅色基因與法治精神的同頻共振。市民在重讀《渤海日報》法治專欄、學唱“平分土地歌”中,切身感受法治建設的紅色血脈。
市民占C位,普法更有生命力
從神話傳說到非遺技藝,從紅色地標到文旅體驗,普法宣傳跳出說教框架,融入群眾生活肌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浸潤,不僅讓普法工作更具生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著全民法治信仰的參天大樹。
“普法應當與地域文化共情共生,從市民情感認同處破題,讓法律條文找到文化母體,方能避免‘水土不服’。從村民捏法治花餑餑到紅色法治吸引八方賓客,群眾始終站在普法C位,普法不是單向灌輸,而需構建參與式場景,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創作者、傳播者,方能實現法治信仰的自體生長。” 膠州司法局工作人員表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