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計監督是憲法確定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審計機關是憲法規定的經濟監督的專門機關,通過獨立公正地對國家治理各領域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進行全面審計監督,發揮預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統”功能,對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的基石和保障作用。作為地方審計機關,承載著黨委政府的重托和廣大群眾的期待。對此,市審計局始終把全市中心工作和民生事項作為大事放在心上,抓在手里,依法從嚴履行職責。
2016年,共安排審計項目90個,查出主要問題金額43.09億元,促進增收節支8.09億元,審減政府投資8.07億元,向紀檢監察、司法機關移送案件線索11件,向有關部門移送處理事項13件;連續8年榮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連續14年保持全市綜合考核優秀等次。
一、圍繞政策惠及民生,加強政策跟蹤審計。圍繞促進政策落地生根,普惠民生,加強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一是集中抓“專題型”審計,聚焦關鍵點。以促進“五大發展理念”和“三去一補一降”為目標,重點對精準扶貧、財政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簡政放權等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專題型”審計,提出調整就業培訓考核制度、合理控制基金規模與投向等建議,揭示部分扶貧項目進展較慢、上級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承接不到位等問題,促進扶貧、創新、行政審批改革等工作加快推進。二是全面抓“結合型”審計,拓寬覆蓋面。在所有項目中均關注政策落實情況。如,在正在實施的省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中,把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穩定發展、扶持小微企業等政策落實情況,作為審計的首要內容和評價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重點關注。三是持續抓“跟蹤型”審計,拉長時間軸。組織各區(市)審計局對穩增長政策落實情況持續開展“跟蹤型”審計,每季度盯住一組政策,反映共性問題。對跟蹤審計發現的問題,以整改函的形式按月向被審計單位反饋并督促整改,3個月內仍未糾正的,按季度向市政府和審計署報告,并列出清單定期“回頭看”,整改結果在下一季度審計報告中單獨列示,重點反映。今年以來,共審計部門和單位523個,抽查項目516個,揭示了部分重點建設項目未按期開工、財政結存資金未及時盤活利用、個別行政審批事項未調整等問題55個。對以前階段發現的問題,持續跟蹤督促,130個問題已整改120個,累計促進重大項目開工、建成完工或加快進度42個,落實政策26項,加快資金下達4.13億元,清理或收回財政結轉結余資金1.57億元。
二、圍繞保障群眾利益,加強涉民資金和項目審計。突出扶貧、“三農”、社保、教育、醫療、文化、住房等方面,安排對精準扶貧政策落實、保障性安居工程等22個項目(資金)開展審計,并在所有項目中全面關注影響民生和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保障性安居工程審計重點檢查了56個安居工程項目的建設管理情況,延伸調查了80個村的131戶農村危房改造家庭,揭示了部分安居工程項目基建手續不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實施不到位、部分保障性住房空置等問題,并依法進行了處理。對水庫調水工程開展審計,水庫調水工程審計促使收回多補的臨時用地附著物補償資金1306萬元,少補的補償金及時撥付群眾手中62萬元,維護群眾利益。統一組織全市兩級審計機關開展精準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專項審計調查,涉及200個省級貧困村、300個市級經濟薄弱村和3萬貧困戶,促進精準扶貧政策有效落實。
三、圍繞錢為民所用,加強財政資金審計。對市級財政預算管理、地稅征管、城陽區及市北區財政收支,以及13個市直單位預算執行情況開展審計。在方法上,率先構建大數據綜合作業平臺,運用上下聯動財政數字化審計手段,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資金的監督。在內容上,首次把決算(草案)和預決算公開情況納入審計內容,全面關注從預算編制、批復、分配、執行到決算(草案)編報、批復以及預決算公開的整條“業務鏈”,實現了部門預算執行、決算(草案)編報和預決算公開審計的“三結合”。在對象上,延伸審計相關二、三級預算單位,并對38家重點稅源單位稅收征繳情況進行延伸調查,促進追繳稅款及滯納金1.29億元。在整改上,改進預算執行審計整改結果報告機制,首次以“報告+清單”的形式向市人大常委會逐項報告每個問題整改情況。根據人大審議意見,把10個部門問題整改工作納入政府督查重點調度。
四、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加強政府投資審計。全年安排審計政府投資項目26個,涉及審計資金量476億元,審減政府投資8.07億元。一是將重大民生政策落實作為主線。首次將年度市級重點投資項目建設、推進情況,作為穩增長等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的重點進行監督,涉及基礎設施、工務工程、主城區棚戶區改造等10個方面。實行審計與自查、督查、稽察、監察五位一體,形成協同聯動的問責觀察機制,推動政府投資持續健康發展。二是重點民生項目全部覆蓋。對地鐵、新機場等10個重點民生建設項目開展跟蹤審計,涉及審計資金量288億元;對市政道路綜合整治、婦兒醫院二期等16個重點建設項目及時開展決(結)算審計。反映突出問題和體制機制性障礙,促進行業出臺多項管理制度和解決問題措施。投資審計方面的工作經驗做法,先后兩次在審計署、省審計廳會議上作典型發言。三是建設完善政府投資審計監督管理系統和投資審計數據中心,把496個政府投資項目納入審計對象庫,并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開發分析模型,推進實現投資審計計劃立項分析和項目各環節智能分析全覆蓋,提高了審計績效。
五、圍繞促進用權為民,加強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安排經濟責任審計項目26個,其中根據省審計廳授權承擔8個省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審計中,在全面審查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基礎上,重點關注領導干部貫徹執行重大決策部署、決策制定、遵守法律法規、遵守廉潔從政規定等情況,并把機構設置、編制使用、“三公”經費等作為重要內容。積極探索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省審計廳專門在膠州召開觀摩交流現場會,相關經驗在全國審計系統推廣;《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以及人民網、新華網轉發了相關經驗。深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談話辦法,將審計談話作為經濟責任審計的必需程序,從項目實施到審計結果運用全過程,構建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審計談話工作體系,促進領導干部提高責任意識和依法決策水平。
六、圍繞助推民生項目,加強績效審計。注重民生項目質量和效益,促進有成效的發展。安排對亞行貸款水資源利用及濕地保護、城市污水處理績效、農村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風險管控情況等16個項目開展專項審計(調查)。首次開展融資性擔保公司經營管理情況專項審計調查,查處違規和管理不規范金額3.1億元,移送案件線索和事項5件,促進違規發放貸款等問題及時解決,金融風險防范水平進一步提高。首次對全市16個單位開展了信息系統專項審計調查,摸清了主要信息系統的基本情況及其承載的核心業務,評價信息系統應用效果,揭示了信息系統建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資金使用、信息系統應用、信息系統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推動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對全市1.3萬公里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管理使用績效開展專項審計調查,查出部分項目未按規定使用資金、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促進資金最大程度發揮效益。
七、圍繞提升為民服務水平,加強審計能力建設。一是為從制度上促進民生及有關問題的解決,向市委市政府提交專報和綜合性報告32篇,市領導批示41篇次;圍繞服務經濟發展、推進項目建設、強化城市管理、維護資產安全、提升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向被審計單位提出建議76條,促進建章立制30余項。二是為保障市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加強審計公開,將市級預算執行審計工作報告及發現問題整改結果向社會進行公告,點名通報相關單位71次,涉及問題65個。三是為加強與基層群眾的聯系服務,先后組織黨員領導干部為漢口路社區黨員講黨課3次,捐款資助社區“春蕾女童”7名、參與公共服務實訓200多人次,共同打造社區“領頭雁”黨建品牌;借助行風在線、網絡在線問政、民生在線等平臺,積極與廣大群眾交流,有效解決解答群眾反映的問題58個,行風在線滿意率連續7年100%;對于2015年“三民”活動中收到關于政府工程審計時限、房屋維修基金審計監督方面的2條市民意見建議,全部按期辦復。連續三年采納市民建議,在前兩年單獨立項對50個市直部門“三公”經費及會議費管理使用情況重點審計的基礎上,今年又將“三公”經費支出情況作為預算執行審計的“必審項”。
在正視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審計在服務大局方面還需繼續加強,在當前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形勢發展下,從全局的角度系統把握具體審計工作方面有待積極探索和有效推進;二是審計在創新為民服務方式方面還需要持續強化,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創新不夠、辦法不多,應在變革創新能力方面需進一步強化,盡快解決對審計新技術、新方法接受較慢的傾向;三是審計監督范圍日益擴大與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的矛盾凸顯,審計全覆蓋是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的必然要求,審計干部的素質和能力還不能完全符合新形勢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提升。
2017年,市審計局將認真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依法執審、質量立審、科技強審、人才興審、紀律護審”的思路,緊緊圍繞黨委政府工作中心,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謀劃和推進審計工作,依法全面履行職責,服務發展、改革、法治、反腐,突出監督重點,創新工作方式,充分發揮審計職能作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政策落實審計。持續深入開展對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促進政策落地,確保政令暢通;堅持問題導向,及時查處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嚴肅查處以權謀私、失職瀆職、權力尋租等違法違紀問題。更加注重支持改革、鼓勵創新,對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和重大改革方向作為審計判斷的標準,堅持做到“三個區分”,實事求是的做出審計處理,提出審計建議。
二是加強民生項目和資金審計。進一步加強以民生為重點的重大領域、重大項目、重要資金的審計監督,關注群眾關心和反映強烈的就業、教育公平、醫改、食品安全、民生保障等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和社會公平正義。
三是加強預算執行審計。以預算執行審計、稅收征管審計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為抓手,密切關注預算編制、執行、調整,關注稅收征管機制、專項優惠政策、重大稅收制度等運行情況,關注財政收入、支出和分配以及有預算分配權的部門職責履行等情況,推動財政資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繼續關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國務院“約法三章”落實情況,加強“三公”經費、會議費使用和樓堂管所建設等方面審計,促進厲行節約和規范管理。
四是加強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在審計方式上,繼續實行任期審計與離任交接審核相結合,不斷完善輪審制,積極實施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五是加強政府投資審計。堅持跟蹤審計與工程決結算審計相結合。突出加強對政府投資資金的管理、使用,工程建設中的預決算、招投標、發承包和物資采購,土地轉讓中的招拍掛,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等方面的審計,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問題;積極推行投資績效審計,揭示因決策不科學、不合規、管理不嚴格導致損失浪費等問題。
六是加強績效審計。堅持結合型和獨立型績效審計綜合推進的思路,加強績效審計工作。著眼于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目標,關注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環境性,揭示各類績效問題,提出審計建議,促進提升項目總體的績效管理水平;圍繞改革措施落實、規范決策管理、資源能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類大小不同的績效專題事項進行審計,促進各專項事業目標的實現。
七是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按照金審三期工程規劃與建設要求,加快青島市金審三期工程各項建設。繼續擴大多行業統一平臺聯網審計系統的應用,完善審計數據中心和指揮中心建設,探索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加強審計技術創新。積極創建信息化環境下新的組織模式,推進審計全覆蓋。對審計對象數據進行集中分析和政策研究,推動審計覆蓋面和工作效率的整體提高。
八是加強審計機關建設。按照圍繞工作抓黨建,抓好黨建促工作的思路,強化“一崗雙責”,壓實黨建責任;抓好“三會一課”制度的落實,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分析原因、限期整改,推進制度落實;積極挖掘培育先進黨支部、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選樹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示范作用突出的先進典型,引領帶動機關黨建工作。把廉政建設作為審計工作的生命線,加強警示教育,營造崇廉倡廉氛圍;完善審計質量和廉政風險全過程控制防范體系,筑牢干部隊伍拒腐防變防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