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生態環境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嚴密的法治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2023年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主要舉措和成效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納入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重點內容并開展專題學習研討。將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培訓列入年度干部教育培訓計劃,邀請市委黨校教授開展專題輔導,學習培訓率達到100%。
(二)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1.簡便快捷開展環評審批。在全國率先試點打捆審批。積極穩妥擴大“告知承諾審批”試點范圍,42大類94小類報告表項目審批辦理時限由20天壓縮到1天。對761個省市重點項目“一對一服務”,做到即來即審、高效快捷。開展建設項目環評審批與排污許可證核發一體化辦理試點。
2.嚴格行政規范性文件管理。認真落實合法性審查和“三統一”制度,修訂部門規范性文件2件。組織開展多輪次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專項清理,年初公布現行有效的部門規范性文件目錄,切實維護法制統一。
3.不斷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2023年承辦的《美麗青島建設規劃綱要(2022-2035年)》,嚴格履行法定程序,組織行業、法律專家,法律顧問及公職律師對決策事項深度參與,確保重大行政決策科學民主合法。
4.精準高效推進監督執法。編制企業合規指導清單,對企業常見違法行為進行精準指導。在制造、建材等10個行業企業開啟“入企駐廠”幫扶試點,形成行業“環保體檢單”,指導同類企業開展規范性自查,惠及企業2300余家。創新實施中小微企業專項正面清單制度,正面清單企業擴容至2583家,數量全國領先。非現場執法率49.19%,同比提高17.6個百分點,做到無事不擾。
5.鞏固深化法律服務保障。組織開展“助企紓困解難題、綠色普法促發展”活動,組建法律服務團隊開展企業環保法律服務活動,累計接待企業210余家,幫助解決環保法律問題300余個。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聯合市檢察院發布典型案例,共同推動生態環境損害得到實質修復。
(三)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1.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深入貫徹落實《行政處罰法》《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修訂局《行政處罰程序規定》《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辦法》等制度,進一步規范“不罰”“輕罰”程序。制定年度行政執法監督工作計劃,組織開展案卷評查和網上運行情況檢查,全面提升執法案件辦理水平。
2.強化重點領域執法監管。深入開展打擊危險廢物違法犯罪和自動在線監測弄虛作假行動,加強與公安、檢察、審判機關的協同聯動,持續保持打擊惡意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高壓態勢。2023年全市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392起,移送公安部門25件。
3.加大法治人才培養力度。組織開展行政執法選樹比武活動,執法支隊榮獲全市“十佳辦案集體”稱號。實施執法人才培養工程,加快推進市級執法人才庫建設。2023年26人入選全省生態環境執法人才庫,其中領軍人才5人,執法骨干21人。
(四)依法防范化解各類風險
強化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控,開展危險廢物拉網式起底式排查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承辦全省首次綜合性輻射事故演習,聯合煙臺市、濰坊市開展跨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綜合檢驗應急處置和聯動能力。積極推進群眾投訴舉報問題解決,對76個重點問題全部落實局領導包案,對疑難復雜事項,開展“抓教育、解難題”專項行動推動問題解決。依法履行行政復議、行政應訴職責,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率100%。
(五)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
制定并公布2023年普法工作計劃及責任清單,全年組織開展憲法、民法典及特色普法月活動200余次,發放宣傳材料3萬余份。組織開展生態環境領域法律法規培訓及法治素養考試,我局在省生態環境系統法治能力考查測試中優秀率居首位。
二、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目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環境監管能力與工作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普法宣傳還有不足,依法行政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
局主要負責人切實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將法治建設納入局年度工作要點,優化調整法治建設考核指標,定期研究法治建設重大問題,推動法治建設與業務工作統籌謀劃、一體落實。堅持依法決策,對生態環境系統依法治污工作進行具體部署,向市人大常委會依法報告2023年度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全面落實年終述法評議制度,在班子成員開展年終述法的基礎上,將分局、局屬單位一把手納入述法范圍,逐步形成法治建設高位推動、高質量落實的良好氛圍。
四、2024年主要工作安排
一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加強法治政府體系化建設,把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貫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二是著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實施“互聯網+執法+企業服務”智慧化監管,持續優化執法方式。加強執法監督力度,集中整治行政執法突出問題。三是全面落實普法責任制,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打造生態環境領域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增強法治宣傳教育實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