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8年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全面試行以來,青島市圍繞“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目標,不斷規范案件線索篩查、鑒定評估、生態修復等重點環節,從案例實踐著手,在補短板、強弱項上持續發力,用“有價”賠償護“無價”生態,共辦理損害賠償案件701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綜合評價居全國前列,蹚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發展新路子。
圍繞政策集成破題 推動制度運行體系化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盀榱松钊胪苿又贫冗\行體系化,青島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并在全國創新性開展市政府一攬子統一指定區(市)政府的方式開展損害賠償案件辦理工作,‘橫到邊’推動統一指揮與高效協調,‘縱到底’實現方案落地與快速反應,全省首個實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辦理區市全覆蓋?!鼻鄭u市生態環境局法規處工作人員介紹到。
注重政策配套快速破題,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內容寫入《青島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14個部門聯合印發《青島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構建集賠償、收繳、申請、使用為一體的聯動辦案新模式。與市中級法院、市檢察院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生態環境損害刑事、民事公益訴訟銜接及生態環境修復多部門聯動協調機制的意見》《關于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與檢察公益訴訟制度銜接的實施辦法》,定期發布典型案例,形成了“政府主導、法檢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
圍繞辦案實踐解題 推動流程運轉規范化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持續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的實踐中,青島市圍繞環保督察反饋問題、資源與環境行政處罰案件等10類線索,對重點案件實行“一案一策”全過程監管,實現11批次、500余條案件線索高質量辦結。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線索判定指南》,實現從“經驗辦案”到“標準辦案”。黃島區山體破壞損害賠償案例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第一批典型案例,《人民法院報》頭版報道。
另外,青島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處罰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聯動工作機制,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實行“一案雙查”,并將環境損害賠償修復情況作為免罰輕罰的裁量情形,共辦理免罰輕罰案件76起,減免罰款380余萬元。全省首批建立市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鑒定評估專家庫,制定《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意見審核指南》和《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專家庫管理辦法》,試行一般和簡易案件的分級辦理,明確分級標準,簡易程序案件直接由專家鑒定,有效解決鑒定費用高、辦案周期長等問題。
圍繞生態修復答題 推動損害賠償修復基地實體化建設
在現有案例實踐的基礎上,青島市持續推動進一步規范替代性修復方式,明確適用條件,根據“同地區異地點、同功能異種類、同質量異數量、同價值異等級”等不同情形,探索認購碳匯、樓宇低碳、清潔生產、建設便民充電樁等多元化替代修復方式,統一環境修復“等量+等效”評估計算標準和方法,并在修復方案中明確具體采用的替代修復方式和效果,打通案件辦理的“最后一公里”。
踐行“損害擔責,修復優先”的原則,充分整合損害賠償與法治宣傳教育各種主題元素,在全省率先組織開展全市范圍生態環境修復示范基地建設,組織各區市選取典型案例,整合轄區修復項目清單,因地制宜開展修復基地建設,分類建設了碳匯林片區、生物多樣性片區、增殖放流片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治宣傳教育中心等多個模塊,推進生態修復效果視覺化、替代修復集中化、修復方式規范化、法治宣傳多樣化,確保損害賠償責任得到依法追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