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體育局青島市發展和改革委關于印發《青島市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青島政務網 發布日期 : 2021-10-25
    字體大小: 打印

    各區(市)教育和體育局、發展和改革局,體育(發展)中心:

    為推進我市“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以下簡稱“健身設施”)建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 體育總局《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和有關文件要求,市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共同編制了《青島市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青島市體育局  青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1年10月25日


    青島市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是一個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為推進我市“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以下簡稱“健身設施”)建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國辦發〔2020〕36號)、國家發展改革委 體育總局《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社會〔2021〕555號)精神,制訂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全民健身、對青島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堅持用好存量、擴大增量,堅持建管并重、注重效益,以優化健身設施布局、完善設施功能、增加設施數量、提高設施質量為側重點,著力補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短板、管理服務短板、土地供給短板、資金保障等短板,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

    二、主要目標

    落實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大力實施“六邊工程”,打造“處處可健身”的高品質運動空間,補短板、強弱項、提質效,到2025年,城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更加健全,總量不足、結構不優、載體不新、質量不高等建設和管理短板基本補齊,區(市)、街道(鎮)、社區(村)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基本建成,城市社區8分鐘健身圈更加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5平方米,公共體育場館和體育健身設施數量持續擴大,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基本滿足人民群眾健身場所便利化、健身設施智能化、健身方式多樣化、健身模式生活化的要求,建設人人運動、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

    三、補齊設施建設短板

    (一)體育公園

    全面梳理公共綠地、沙灘、山坡、森林、河流等可用于建設特色體育公園的各類資源,按照體育公園建設標準,統籌推進各類各層次體育公園的新建和改擴建工作。在現有的城市公園、郊野公園中,在《公園設計規范》要求范圍內,適當提高公園內鋪裝面積比例,用于配建一定比例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結合山頭公園環境整治,改造增加體育設施和體育元素,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利用嶗山、浮山、太平山、大珠山、大澤山、馬山、大沽河、風河、白沙河、膠萊河、墨水河等山地、森林、河流、草地等地貌建設特色體育公園等場地和設施。利用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改造和違法建筑拆除后的土地,改擴建體育公園。新建城區、郊區新城布局體育公園,鼓勵建設輻射面大、設施完善、功能健全的體育公園,鼓勵配套建設生態停車場、公共廁所、智能化的淋浴、更衣、儲物等服務設施,提高群眾健身便利性。到2025年,新建和改擴建各類體育公園12處,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普惠性強的體育公園網絡。積極爭創全國、全省示范性體育公園,讓體育公園成為全民健身的新載體和新空間。

    (二)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

    全市按照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建設標準,統籌推進各級各類的全市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體醫體養健身中心建設。新建或改擴建能夠開展四類(含四類)以上體育運動項目,且不設固定看臺的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5處。支持具備條件的區(市)建設符合環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氣膜結構健身館、裝配式健身館。構建區(市)、街道(鎮)、社區(村)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體系,完善城市社區8分鐘健身圈,建設城市社區室內外結合的小型社區健身中心項目,每個街道至少建有1處社區多功能運動場(如足球、籃球或多功能運動場),結合實際配置功能性較強的體醫體養健身中心、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室內體育活動場所。每個鎮至少建成1個配置有籃球場或足球場、室外健身路徑的健身廣場。配套建設農村新型健身設施,打造“風雨無阻”型農村健身中心。挖掘傳統健身中心、綜合體育場潛能,加速推進改造提升步伐。

    (三)公共體育場中標準田徑跑道

    綜合考慮周邊環境、公建與住宅布局、綠地及空間環境等綜合因素,適應周邊地區人口規模、人口結構等因素,綜合考慮青少年、殘障人士等特殊需求,推進公共體育場中標準田徑跑道的新建、改造和升級工作。到2025年,新建或改擴建區(市)級公共體育場田徑跑道20個,

    (四)足球場地

    優化全市足球場地布局,鼓勵新建、改擴建公共體育場中足球場地和社會足球場地,統籌推進標準(11人制足球場)和非標準(7人或8人制足球場、5人制足球場)足球場地建設。統籌體育和公共衛生、應急避難(險)設施建設,推廣足球場平戰兩用改造,在新建和改建中預留改造空間,拓寬提升疫情防控、避險避災功能。重點推進建設,合理利用具備條件的城市空閑地、邊角地、公園綠地、城市路橋附屬用地、廠房、建筑屋頂等空間資源,采取租賃、購置、置換和改造等方式,建設改造社區足球場地設施。結合場地條件,靈活建設各類永久性或臨時性社區足球場地設施。完善足球場地對外開放和運營管理,推進“亞洲杯”專業足球比賽場地建設,助力我市國家足球重點城市申報。到2025年,全市新建、改擴建足球場100個,每萬人擁有足球場達到1塊以上。

    (五)健身步道

    統籌推進健走步道、登山步道和騎行道三類健身步道的新建、改造和升級工作,逐步建立覆蓋全域的步道體系。依托體育公園、社區、濱河道、海岸線新建或改擴建健走步道不少于300公里。依托山頭公園、護林消防通道等新建或改擴建登山步道100公里以上。在符合騎行運動要求的街道、社區、濱河道、海岸線、環湖道、公園等地域規劃新建或改造騎行道150公里以上。

    (六)公共船艇碼頭

    突出我市在帆船、郵輪、游艇、碼頭等海洋方面的特色和優勢,在轄區內海域和近岸陸域統一規劃公共船艇碼頭。推進游艇碼頭和帆船碼頭的建設,并注重與自然條件、運營模式、周邊配套、交通組織相協調。利用現有交通碼頭、旅游碼頭、漁碼頭兼容游艇碼頭,將生態和經濟效益低的碼頭改建為游艇、帆船碼頭,利用符合條件的漁碼頭、旅游碼頭升級改造為帆船碼頭。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奧帆中心為龍頭、布局合理、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帆船運動基礎設施群,帆船泊位數力爭達到2000個,以田橫碼頭群、鰲山灣碼頭群、嶗山風景區碼頭群、東岸前海碼頭群、環膠州灣碼頭群、唐島灣-薛家島碼頭群、靈山灣碼頭群、龍灣碼頭群為架構的青島碼頭建設格局基本形成。

    (七)冰雪運動設施

    堅持室內室外相結合的原則,重點建設一批以健身休閑為主的冰雪場地設施。加快滑冰場地建設,積極推動滑冰館建設,各區(市)根據自身情況建設公共滑冰館,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建設滑冰館,支持現有滑冰場公益性開放,鼓勵在公園、校園、廣場、社區等地建設可拆裝式滑冰場。推動滑雪場地建設,依托氣候、地貌和生態等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建設滑雪場地,鼓勵現有滑雪場完善場地配套服務設施,支持有條件的滑雪場進行改擴建增容,完善設施功能,提升服務水平。鼓勵冰雪樂園建設,有條件的區(市)要利用公園、城市廣場等公共用地,建設以冰雪游憩活動為主的室內外冰雪樂園。鼓勵仿真冰雪和模擬設施的市場應用。

    (八)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

    鼓勵開發建設山地戶外運動、湖泊河流運動、航空運動和汽車摩托車等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依托嶗山、城陽、黃島、即墨、萊西、平度的自然資源,積極開發建設登山、攀巖、射箭、徒步、野營、拓展等戶外休閑運動設施。發揮世界休閑體育大會資源優勢,依托萊西、膠州、即墨等的湖泊、濕地資源,穩步開發建設釣魚、環湖自行車、沙灘橄欖球、極限運動、攀巖、馬術等時尚戶外運動設施。依托山海自然資源優勢,在確保機場凈空保護的前提下,積極規劃建設滑翔、動力傘、運動飛機、熱氣球、輕小型無人駕駛航空器、航空模型等航空運動項目營地。推動汽車露營營地和中小型賽車場建設,打造自駕路線和營地網絡。到2025年,完善大沽河騎行、嶗山山地越野、沿河露營、徒步西海岸、沿海岸線騎行、環膠州灣自駕、跑游青島等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形成立體、多元的戶外運動場地設施體系。

    (九)社區健身設施

    新建居住小區要按照有關要求和規定配建足球、健身步道等社區健身設施,并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人均室外體育用地面積達到0.3平方米以上,人均室內建筑面積達到0.1平方米以上。室內健身場所的選址應便于人員進出和疏散,適合開展運動健身活動且滿足消防、通行和環境等安全要求。完成老舊或超期服役健身設施更新。社區健身設施未達到規劃要求或建設標準的既有居住小區,要緊密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建設社區健身設施,充分利用居住社區內空地、荒地及拆除違法建筑騰空土地等配建設施,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增加青少年社區健身設施供給,更好滿足全齡段、全人群需求。

    (十)健身設施智慧化改造

    逐步擴大智能化健身設施采購、安裝比例,建設智能健身打卡地。推動全民健身設施、器材智慧化升級,鼓勵企業設計研發智慧化健身設備和器材,積極推動智慧健身設施融入智慧城市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健身設施科技創新平臺和健身指導平臺建設,推動健身俱樂部提升智慧化服務水平。數字青島智慧體育平臺充分運用5G和人工智能技術,激發運動訓練、體育教育、全民健身等領域的應用潛能,提高我市體育健身設施管理的智慧化水平。鼓勵體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創建體育用品研發制造中心,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推動體育建設設施建設轉型升級。推動體育設施制造業高端化,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柔性制造等現代技術,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積極發展智能運動裝備、智能場館、可穿戴設備等運動裝備。

    四、補齊管理服務短板

    (一)深化運營管理體制改革

    創新體制機制,提高各類體育場館和設施運營管理水平。開展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試點,推廣所有權、經營權分離的體育場館管理新模式,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場館運營。政府投資新建體育場館應委托第三方企業運營,推進公共體育場館市場化、專業化、規范化運營。支持場館以體為主、復合經營,推行體育設施設計、建設、管理和運營一體化。政府或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的足球場地,不具備社會化運營條件的,應按照權屬關系和屬地管理原則,由投資主體、用地權屬單位、基層體育部門、街道(鎮)或社區(村)等協商確定管理機構并落實具體管理責任人。具備社會化運營條件的,應采取競爭擇優機制選擇社會力量運營管理,規范各方權利義務關系。完善城區新建居住區配套體育設施管理制度,建設管理單位承擔管理、購買保險、組織保障和意外傷害處理等主體責任,業主委員會負責監督管理,屬地體育管理部門負責行業監管,確保設施真正為群眾健身提供服務。

    (二)擴大場地設施開放

    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各類體育場館和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制訂體育場館公益性開放補助政策,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及其附屬空間開放,完善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向市民公益性開放管理,支持公共體育場館為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免費或低收費服務。鼓勵采取委托等方式,由專業機構集中運營區域內學校體育設施,實現具備條件的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公眾開放。政府投資和享受政府補助的體育場地應全年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內部體育場地積極創造條件向社會開放。充分挖潛利用現有城市公共體育設施,通過空間共享、錯時利用等方式,拓展開放受眾面,并加強對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使用的評估督導。

    (三)提高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水平

    開展“健身促進健康”服務解決方案研究,探索個人“運動銀行”與消費券結合,運動數據實時監測與智能化健身設施的創新融合,為群眾提供運動數據查詢、體質分析,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開發社區體育活動管理服務系統,建設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和公共體育設施電子地圖,推動市、區(市)兩級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供健身設施查詢預定、體育培訓報名、賽事活動發布、身份認證、安全管理和健身指導等服務,逐步形成信息發布及時、服務獲取便捷、信息反饋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機制。依托“互聯網+體育”的創新服務模式,對公共運動場實現智能化線上遠程管理,結合行為軌跡追蹤場景設計,實現實時數據采集、分析、運動安全提示、場館安全警示等安全管理功能,為場館運營、安全管理、智能服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五、補齊土地供給短板

    (一)保障土地供應數量

    做好城市空閑地、邊角地等的調查摸底,在不影響相關規劃實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可應社會主體申請,提供城市空閑土地建設健身設施。充分利用公共文化、體育、教育、科研、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公益事業設施用地建設健身設施。鼓勵國家機關、人民團體在辦公用地建設健身設施。鼓勵在符合城市規劃的前提下,以租賃方式向社會力量提供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土地。在不改變、不影響建設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鼓勵復合利用土地建設健身設施,通過與具有相容性用途土地產權人達成使用協議的方式促進健身設施項目落地。在養老設施規劃建設中,安排充足的健身空間。

    (二)提高土地供應效率

    把重大體育場館和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在市、區(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中,明確提出體育場地設施的布局和總體要求以及相關指標,并和體育設施專項規劃做好銜接。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結合土地審批管理方式改革,在守住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節約集約用地底線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程序、提高效率。

    六、補齊資金保障短板

    (一)加大財政資金投入

    加大財政一般公共預算對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市、區(市)將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的投入。建立財政資金因素分配機制,支持重點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財政專項補助,用于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健身步道和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等重大健身設施項目建設,落實好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明確投資安排方式,確保資金安排足額到位。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債券作用,爭取更多地方政府債券資金投入重大全民健身體育場館和健身設施建設中。

    (二)積極引入社會資本

    拓寬社會資本投入全民健身事業渠道,促進社會資本參加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發揮政府資金的帶動作用和杠桿作用,采用政府購買服務、體育基金等多種模式推動健身設施建設發展,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健身設施建設,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鼓勵通過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移交(BOOT)、設計-建設-融資-運營-移交(DBFOT)、建設-移交-運營(BTO)、轉讓-運營-移交(TOT)、改建-運營-移交(ROT)等多種模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提高建設效率和運營活力。鼓勵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提供捐贈和贊助。

    (三)拓寬投融資渠道

    綜合運用商業貸款、企業債券、產業投資基金等多種資金渠道,解決項目建設資金。鼓勵商業銀行創新開發有利于體育場館設施建設運營的的信貸產品和貸款模式,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將符合條件的投資主體納入支持范圍。加大對體育企業的信貸投放,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體育企業應收賬款、知識產權等質押貸款創新。鼓勵符合條件的投資和運營主體通過上市、發行公司債券、債務融資工具和資產證券化產品,并探索發行股債結合型產品進行融資,籌措發展資金。

    七、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建立市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研究解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的重大問題,促進資源共享,協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各級政府作用,統籌推動健身設施建設高質量發展。

    (二)政策保障

    根據健身設施建設發展實際,建立完善健身設施建設、服務保障等標準規范和健身設施建設統計指標體系。加強健身設施建設行政執法和監督力度,健全健身設施建設監管體系,夯實健身設施建設工作的政策基礎。

    (三)明確責任

    市體育局負責編制健身設施相關專項規劃,會同有關部門推進資源盤活和復合利用,參與各類健身設施的建設與驗收,推進設施開放,優化運營管理,發展群眾體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建局、發改委、財政局等各部門為健身設施建設提供政策制定、資金支持等保障。各區(市)將健身設施規劃建設、開放利用和開展群眾體育納入重點工作安排,建立健全責任明確、分工合理、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提出符合本區(市)實際的具體貫徹落實措施。

    (四)績效評估

    各區(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出臺本行政區域《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實施中加強對重點目標、重大項目進度的過程管理,推行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建設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利用好第三方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等評估手段,在2O25年對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推進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附件:


    健身設施建設標準

    一、體育公園

    (一)布局標準。按人口規模科學布局體育公園,優先考慮在距離居住人群較近、覆蓋人口較多、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區布局建設,增強公益性,提高可及性,方便群眾就近就便參與體育鍛煉。

    (二)規模標準。體育公園綠化率不低于65%,如果總面積包括水域面積,水域面積占比不超過30%。市級體育公園建設面積應大于10萬平方米,健身步道不少于2公里,無相對固定服務半徑,至少具有10塊以上運動場地,可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于6項。區(市)級體育公園建設面積應在5萬—10萬平方米,健身步道不少于1公里,主要服務半徑應在5公里以內,至少具有8塊運動場地,可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于4項。街道(鎮)級體育公園建設面積應在3千~5萬平方米,主要服務半徑應在1公里以內,至少具有4塊以上運動場地,可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于3項。

    (三)設施標準。體育公園至少包含四類功能:一是常規球類,如3人制籃球場、5人制足球場、7人制足球場、標準籃球場、門球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單打)、網球場(雙打)、多功能運動場地、極限運動設施等。二是步道類,如健身步道等。三是廣場與器械類,如健身廣場、室外健身器械場地等。四是兒童活動設施類,如秋千、滑梯、平衡木、攀爬類設施、淺水池、沙坑等。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的體育公園要同時具備以上4種功能,可以至少同時開展5種運動項目。

    二、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

    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以室內場地為主,可室內外場地結合。室內建筑面積原則上不超過10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運動健身功能區和配套服務功能區。運動健身功能區建筑面積不少于總建筑面積的50%,不設固定看臺(座席),且至少包含4類(含4類)以上運動項目(如球類、健身操房、器械健身、游泳等)。配套服務功能區主要包括必要的餐飲配套服務、商業配套服務、場館管理辦公以及衛生間、醫務室等配套設施等。在建設室內場地的基礎上,可配套建設室外健身活動場地。室內外健身活動場地均應包含活動區和緩沖區,室內健身活動場地面層應根據健身項目選擇木地板、合成材料或專用地墊等。室外健身場地面層可根據健身項目選擇合成材料、人造革坪或懸浮拼裝地板等。室內外場地需配備照明系統,室內場地水平照度不低于200lx,室外場地水平照度不低于150lx。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綜合體)在設計時要考慮具備改造為臨時方艙醫院等功能。鼓勵建設智慧健身中心。

    三、公共體育場中標準田徑跑道

    標準田徑跑道周長為400m,彎道半徑為36.5m,兩圓心距(直段)為84.39m,環形跑道8條,直跑道8條至10條,每條跑道寬度不低于1.22m。

    四、足球場地

    (一)標準足球場。十一人制標準足球場建設標準具體為:場地比賽區(劃線區)不小于90*45米;可設置在田徑場地內,也可獨立設置;應提供較比賽場地更大的草坪延展區,周圍區域范圍應滿足安全緩沖和競賽工作的需要。為了便于開展群眾性和青少年足球運動,可以將標準足球場劃分為兩個非標準足球場使用。

    (二)非標準足球場。非標準足球場建設標準具體為:7人制(8人制)足球場,場地比賽區(劃線區)不小于45*45米,可將標準足球場劃分為2個7人制足球場,也可獨立設置,還要在比賽場地外設置緩沖區。5人制足球場,場地比賽區(劃線區)不小于25*15米。在比賽場地外應設置緩沖區。

    五、健身步道

    (一)健走步道。健走步道的道路本體寬度不少于2m,單個項目道路長度原則上不低于5km,道路面層應采用合成材料、彩色瀝青、木質材料等,標識系統應有信息標識、指向標識和警示標識等。

    (二)登山步道。登山步道道路本體寬度不低于1.5m(受山勢地形限制,局部地區最小寬度不低于1m),單個項目長度原則上不低于10km,道路面層應以原地土石道為主,輔以彩色瀝青道、礫石道、間隔石道、木棧道等,標識系統應有導示標識、警示標識、勸示標識和路書等。

    (三)騎行道。騎行道道路本體單行線寬度不少于2m,單個項目騎行道道路長度原則上不低于15km,道路面層可用彩色瀝青、合成材料等,標識系統應有指示標識和速度警示標識等,騎行道不可與機動車道混用。

    六、公共船艇碼頭

    (一)游艇碼頭。游艇碼頭一般結合城市公共中心、旅游資源和高端居住區建設。小型游艇是目前國內外的主流船型,因此以不大于11米的小型游艇泊位為標準泊位,艇均水域面積120平方米,泊位水深2-5米。

    (二)帆船碼頭。帆船碼頭一般與游艇碼頭兼容,其中,賽事碼頭要有便捷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設施,并臨近代表性的城市景觀;賽事、訓練、休閑性質的碼頭需要布局均衡,接近使用人群,一般要臨近文化、娛樂和商業設施。

    七、冰雪運動設施

    (一)滑冰館。特級及甲級滑冰館場地區尺寸應為70.00m×40.00m,乙級及以下滑冰館場地區尺寸應不小于63.00m×33.00m。冰場的規格和設施標準應符合相應冰上運動項目競賽規則和場地設施建設相關規定。無障礙座席位應按不低于看臺總座席規模的2‰設置,位置應方便入席及疏散。1000座席以下的滑冰館可以不設固定座席。

    (二)滑雪場。室外滑雪道總面積不低于6000平方米;室內滑雪道總面積不低于3000平方米。雪層壓實之后的厚度應不少于30厘米,雪面上不得有裸露的土石等雜物,雪層表面不得形成冰狀。在滑雪道滑行終點設立停止區,并安裝安全防護設施。新建初級道的停止區長度不能少于40米;已建成的雪場,停止區長度不足40米的,需在原有防護措施基礎上加裝防護措施。初級滑雪道要平整寬敞,平均坡度不超過10°。中級滑雪道平均坡度在10°~18°,最大坡度不超過22°。高級滑雪道平均坡度超過18°,最大坡度超過22°。

    八、社區健身設施

    新建居住區須按照“人均室外體育用地面積達到 0.3平米以上,人均室內建筑面積達到0.1平米以上”標準配建體育健身設施,確保與居住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新建居住區體育設施應結合小區建筑風格設置主題鮮明、統一規范、清晰可見的各類標識。室外健身場地應在醒目位置設置安全須知、注意事項等告示牌;室內健身場所入口處醒目位置配置統一的燈箱或牌匾。所采購的器材應符合GB19272-2011《室外健身器材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以及其他關于器材配建工作的國家標準;室內健身場所采購的健身器材應安全可靠且符合GB17498要求。新建居住區室外健身場地須建設3種類型以上的活動場地,并且按照每一百平方米不低于10件器材的標準,科學合理的配備室外健身器材,建設的場地設施應充分考慮幼兒、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使用需求。室內健身場所各區域空氣流通,符合GB/T18883的要求,應配置空氣調節和凈化設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 中文字幕本一道先锋影音| 中文字幕国产| 91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蜜臀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免费视频| 岛国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人妻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 色噜噜狠狠成人中文综合|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日韩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高清视频8|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