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區(市)、西海岸新區衛生健康局,高新區社會事務局,機關各工作組,委屬各單位,有關醫療機構:
現將《2019年全市中醫藥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按照責任分工,結合各自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制定貫徹落實方案,確保各項工作任務目標圓滿完成。
青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2019年3月25日
2019年全市中醫藥工作要點
2019年全市中醫藥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醫藥法》和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實施方案,深化中醫藥綜合改革,以中醫藥傳承發展為根基,以中醫藥創新驅動為動力,大力實施振興國醫行動計劃,不斷激發中醫藥潛力活力,健全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健康青島建設中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
一、深化綜合改革,推進振興國醫行動
(一)加快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
1.發揮市政府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協調機制,研究解決中醫藥改革發展的政策和關鍵問題,分解落實各區(市)、各部門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的任務清單,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政策法規組、發展研究中心
2.推動中醫藥理論、技術、服務模式、診療模式創新,培育新興產業。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委屬各醫療機構、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3.在綜合(專科)醫院試點中醫藥適宜技術全科化,實施中西醫臨床協同行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疾病治療和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市中醫藥改革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智庫作用,推進中醫藥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醫政醫管藥政組、委屬各綜合(專科)醫院、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4.加強中醫藥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各區、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全部設置中醫藥管理機構,設立管理科室,配備專(兼)職干部。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中醫藥力量建設,設立中醫防病科,發揮中醫藥在傳染病防控、慢病防治中的獨特作用。加強衛生健康執法機構中醫藥力量配備,全面提升中醫藥監管能力。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人事組、市疾控與預防控制中心、市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局、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5.實行差別化的中醫醫保支付政策,完善實施中醫門診優勢病種納入統籌支付范圍并按“日間病房”管理。加強中醫質控中心建設,擴大質控覆蓋面,推進精準管理。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體制改革組、財務審計組、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青島市口腔醫院、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6.推進社會辦中醫試點工作,扶持民營中醫機構發展,鼓勵舉辦高水平的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推出10大中醫藥健康服務連鎖(聯盟)品牌機構,出臺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量化分級工作方案,擴大中醫醫療質量信譽等級評定范圍。實施中醫診所備案,制定全市統一的服務指南和業務手冊,統一服務流程。實行特聘中醫存案制度,先行試點開展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認定,鼓勵符合條件的鄉醫參加中醫確有專長考核,釋放民間中醫活力。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政策法規組、醫政醫管藥政組、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二)實施“中醫藥+”發展戰略,拉伸中醫藥服務鏈條,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
1.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打造4個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項目)、10個中醫藥特色小鎮(街區),培養中醫藥醫養結合人才,積極開展中醫藥國際健康旅游。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健康產業組、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2.推動中醫藥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培養醫養結合人才,創建打造1個省級、10個市級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示范基地,在公立中醫類醫院開設老年病科,推廣老年人傳統運動項目,提升老年人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醫養老齡健康組、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3.推動中醫藥文化建設,舉辦“中醫藥文化節”,建立5個省級、10個市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在媒體開辟“圖說本草之《詩經》”等專欄,加強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支持中醫藥學術交流平臺建設,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宣傳組、離退休干部工作組、科技教育與交流合作組、委屬各醫院、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二、強化品牌戰略,加強中醫藥優勢特色培育
(三)深化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引進高端中醫藥資源。
1.全面推進山東中醫藥大學青島中醫藥科學院項目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青島技術合作中心項目,建立包括10個國醫大師工作室在內的100個引進類知名中醫藥專家工作室,使引進要素與既有優質資源重新優化組合,創造新活力、新動能、新高地。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人事組、健康產業組、高新區社會事務局、委屬各單位、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2.召開“青島市第三屆國醫大師論壇”。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
3.建立10大中醫藥特色中心,啟動“1+4”中醫區域診療中心建設項目,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醫政醫管藥政組、委屬各單位、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四)加強醫療機構中醫藥特色優勢建設。
1.結合學科實際,實施“一科(人)一策”工作法,開設中醫經典門診和經典病房,完善中醫專病(專技)門診建設,找準發揮中醫藥優勢特色的病種、疾病階段和支撐手段,篩選100個中醫優勢病種,形成可推廣的診療方案。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委屬各單位、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2.實施“三經(經典、經方、經驗)傳承”戰略,舉辦“名師論壇”系列學術活動,做好“中醫學苑”微信專欄更新,辦好“經方家園·名家講堂”,開展“承岐黃、重臨床、共分享”為主題的青年中醫醫案演講比賽。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宣傳組
3.加強中醫藥特色傳承人才培養,完成中醫藥五級師承教育、優秀中醫臨床研修人才培養、西學中人才培養、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鄉村醫生“3+3”培訓等各項任務,力爭打造出“青島經驗”。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科技教育與交流合作組、委屬各單位、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4.加強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創新服務內容,強化績效考核。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基層衛生健康組、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5.做好“三字經流派推拿”、“臟腑流派推拿”、“嶗山點穴”等島城特有中醫流派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著力打造享譽全國的中醫藥特色品牌。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宣傳組
三、優化內涵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五)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醫藥服務網絡。
1.加快膠州市中醫醫院恢復重建步伐。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規劃發展與信息化組、膠州市衛生健康局
2.完善中醫藥發展集團內部運行機制,探索建立中醫醫院牽頭的緊密型醫(健)共體,加強對基層的輻射帶動作用。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
3.打造基層中醫藥服務品牌,評選基層名中醫,鼓勵中醫藥基礎較好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立國醫館,建成150個國醫館、40個精品國醫館,遴選100個中醫特色村衛生室。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基層衛生健康組、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4.加強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的培訓推廣使用,建立O2O推廣平臺,重點培養500名鄉村醫生,使95%的基層醫療機構和80%的家庭醫生簽約團隊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率先在6個區、市實現中醫藥服務“全覆蓋”。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基層衛生健康組、山東省青島第二衛生學校、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六)加強中醫藥內涵建設。
1.發揮中醫藥綜合治療特色,舉辦中醫醫療質量管理專題培訓班,開展二級中醫醫院等級評審,提升中醫醫院綜合服務能力。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有關區(市)衛生健康局
2.在綜合(專科)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建設標準化的中醫藥科室,建成6個國家級、5個市級綜合(專科)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醫政醫管藥政組、委屬有關醫院、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3.加強五官科、神志病、皮膚病等中醫弱勢學科(專科、專病)建設,完善中醫藥供給側。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委屬各醫院、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4.建立市-區(市)-鎮(街道)三級兒童青少年近視小兒推拿防控網絡體系。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5.開展中醫藥職業技能教育,在駐青職業院校開設中醫護理專業、中藥專業,大力培養中醫藥職業技能人員。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山東省青島第二衛生學校
6.加強中醫科研項目管理,突出研究重點,促進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遴選優秀中醫藥論文、中醫病案和中醫護理文書,召開第十屆全市中醫藥學術交流大會。做好中藥資源普查,建立中藥資源數據庫。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科技教育與交流合作組、委屬各單位、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四、細化服務措施,提升居民中醫藥服務滿意度
(七)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1.成立治未病聯盟,開展養生保健“六進”活動,豐富服務產品,完善中醫治未病服務體系,引導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發展。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委屬各醫院(海慈醫療集團牽頭)、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2.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調查。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宣傳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嶗山區、平度市衛生健康局
3.開展第四屆“三伏養生節”和第八屆“膏方節”活動,推出10名養生文化傳播使者,創新中醫藥科普宣傳途徑,組建“養生保健專家宣講團”,舉辦200場中醫科普(養生)大講堂,宣傳42條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向社會廣泛推介10項家庭中醫藥適宜技術,讓群眾“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宣傳組、委屬各醫院、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八)細化服務措施。
1.擴大實施“送湯藥上門”服務范圍,試點開展“送膏方上門”服務,探索集中煎藥、集中配送,全市開展中醫藥服務的二級以上醫院均應提供代煎中藥服務。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委屬各醫院、各區(市)衛生健康局
2.推出中醫藥特色服務指南和電子地圖,方便群眾問藥尋醫。
責任單位:中醫藥組、宣傳組、發展研究中心
3.面向社會積極推廣使用“e家中醫”手機APP,開辟“舌尖上的中醫”微信專欄,引導建立互聯網中醫院,大力發展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醫非藥物療法,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中醫藥服務需求。
任單位:中醫藥組、宣傳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