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行政審批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認真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樹政治機關、服務機關、經濟部門、民生部門“四個定位”,深入開展“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全面推進行政審批提質增效,全力優化營商環境。
一、堅持黨建引領,夯實機關建設發展根基
堅持把旗幟鮮明講政治作為機關建設第一要求,錘煉一流作風,鍛造一流隊伍,鑄就一流事業,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
一是擦亮“政治機關”鮮明本色。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走好第一方陣。按照省、市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工作部署,舉辦主題教育專題讀書班4期。建立調研清單25項,民生項目清單3項,除1項民生項目按計劃推進外,其余均已全部完成。抓好主題教育問題整改,建立問題清單5項,已完成2項。
二是創建“黨建協作”工作模式。與相關單位、服務對象的16個黨支部開展支部共建活動,通過簽訂黨建協議、組建“黨建聯盟”、開展主題黨日等活動,推動黨建業務雙融雙促、共建共贏。加強市區兩級黨組織聯動,推進基層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
三是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在全局選樹27個“黨員先鋒崗”,讓黨員在為民服務中靚黨徽、做表率、顯擔當。打造張大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工作室,弘揚“心系群眾辦實事,守正創新促發展”的大為精神,帶動全體黨員學榜樣、強業務、優服務、比奉獻。行政審批服務二處黨支部獲評全市五星級基層黨組織。
二、錨定“一個目標”,扛起專項行動先鋒旗幟
將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各項工作的總牽引、牛鼻子,作為一切工作的總遵循,在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中打頭陣、當先鋒。
一是全面開展行政審批領域專項行動。率先召開動員會,發起“十大攻堅行動”,推出“三張清單”,對23項清單事項、47項攻堅任務實施掛圖作戰、銷號管理。強化市區聯動,在全市行政審批服務系統開展“揭榜掛帥”活動,形成區(市)改革創新項目清單43項。組織開展營商環境“處長擂臺”,邀請鏈主企業、新聞媒體等社會各界代表打分“評績”。
二是扎實做好備考迎評。密切對接國務院辦公廳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了解爭創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和國家營商環境評價最新動態。深入研究世行新一輪營商環境評估體系、評估方法等變化,開展培訓與解讀。對接省政府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市財政局、市統計局等,研究謀劃企業調查工作相關對策。
三是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在青島自貿片區、上合示范區等重點功能區,市企業聯合會、市中小企業協會、市浙江商會等開設7處“青島營商環境會客廳”。建好用好營商環境“三支隊伍”,優化隊伍結構,健全工作規范,夯實“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社會基礎。截至目前,“三支隊伍”共254人,實現區市、24條重點產業鏈和各類型組織形態三個全覆蓋。會同宣傳引導專班和市廣播電視臺策劃“局長進大廳”專題活動,持續講好營商環境“青島故事”。
三、突出“四個聚力”,奮進審批服務前沿陣地
以企業和群眾體驗感滿意度為標尺,樹立實干實績鮮明導向,堅持改革創新,積極爭取到3項國家層面、7項省級層面改革試點,在路數打法上突出抓好“四個聚力”,全面推進行政審批提質增效。
一是聚力群眾辦事,讓每一位辦事群眾體驗感更好。堅持小切口破題,從“惠民便民、可感可知”的“身邊小事”入手,建立健全“三項機制”,著力提升辦事群眾滿意度。健全靠前服務機制。將市民中心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搬至市民中心一樓,直面辦事群眾,緊盯市民從進門到出門的全過程,為市民提供導服指引、辦事指南、幫辦代辦等服務,做到迎接群眾來,目送群眾走。建立訴求解決閉環機制。與“12345”“青訴即辦”、營商環境“三支隊伍”等建立問題訴求“直通車”制度,在市民中心開設“市民會客廳”,增設7處意見受理專區,通過現場投訴、電話投訴、網上投訴、信函投訴等四個渠道,全面收集辦事群眾意見建議。在全市行政審批服務系統廣泛開展意見建議動態清零行動。截至目前,通過各類渠道收集問題建議166條,均已辦理完畢,確保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完善一線工作機制。探索組建市民中心志愿服務隊伍,提供“志愿服務暖心辦”服務;針對部分企業群眾工作日期間不方便辦事的難題,以雙休日可約可辦為原則,開展“延時服務全時辦”服務,非工作時間累計服務6131次;針對“老弱病殘孕”等特殊群體,梳理出首批30項事項清單,推出“特殊群體入戶辦”服務。
二是聚力項目建設,讓每一個重點項目落地開工速度更快。聚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鏈條,拿著“手電筒”從后往前照,全面保障工程建設項目快審批快落地。在審批流程上做“減法”。推行施工許可“分階段靈活辦”,社會投資房地產項目拿地后最快7個工作日即可開工。推行全鏈條告知承諾制,推行建設項目“圖紙一件事”、工業項目“用地一件事”、定制化聯合驗收等,上半年,全市共有722個項目實施聯合驗收,項目驗收時間壓減至12個工作日以內。在服務方式上做“加法”。統籌市區兩級資源,強化市區聯動、部門協同,挑選60余名核心業務骨干,組建重大項目服務“金牌團隊”,為省市重點產業項目、投資1億元以上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項目、重大招商引資項目以及市辦實事項目,提供全鏈條審批服務。打造集展示、調度、辦公“三位一體”的線上服務云平臺和線下服務專區,對重點項目實行“掛圖作戰”。針對未完成施工許可的項目,“金牌團隊”逐一到項目現場進行對接和服務。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辦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1085個,405個省市重點產業項目中,已有359個辦理施工許可,完成率達88.64%。
三是聚力企業發展,讓每一類經營主體滿意度更高。把“企業視角”作為“第一視角”,把“企業感受”作為“第一感受”,圍繞企業準入市場的“最初一公里”,不斷健全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以“有解思維”持續優化改革服務供給。在全市推出經營者變更、跨區遷移服務,變“最少跑四次”為“最多跑一次”。建成全國首個航運企業集成化審批服務平臺,實現海事、交通等5部門12個許可事項的集中辦理,航運企業從設立到運營的時間縮短至30天以內。以“協同思維”畫好服務企業同心圓。會同海洋發展局建立海洋經濟活動商事主體“智能標簽”新機制,實現登記即認、實時共享;會同民營經濟局推出集成服務與政策兌現一鏈辦理,精準匹配惠企政策122項;會同中級人民法院、市場監管局完善市場主體退出閉環管理機制,破解企業退出難題。上半年,全市企業登記注冊辦結37.2萬件,企業開辦全程電子化率90.73%,位列全省第一。
四是聚力資源配置,讓每一筆公共資源交易成本更低。通過建平臺,強應用,優服務,推動公共資源交易降本增效。擴大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覆蓋面。實現工程建設項目交易全流程電子化,年均為企業節約成本6900余萬元。強化電子營業執照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應用。全省率先實現“一照通投”,破解長期以來CA跨區域互認難題,年均為交易主體節省近500萬元。開展保證金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電子保函,取消服務類、采購類交易項目投標保證金,年均釋放流動資金約75億元。開展建設工程招標投標和政府采購項目的歷史沉淀保證金核查清理,全市共清退歷史沉淀保證金3282.6萬元,涉及經營主體379家、項目341個。開發完善投標保證金自動繳退系統,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上半年,全市完成交易項目4143個,同比增加20.28%。其中,礦業權、用能權進場交易額1.3億元,實現零的突破。
四、實施“六大行動”,推動下步工作再上新臺階
上半年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跟市委、市政府要求、人民群眾和企業期盼相比,還存在部分創新舉措還不夠接地氣、市民中心管理規范化服務精細化水平還不夠高、基層政務服務水平不均衡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下一步市行政審批局將堅持以改革創新作為各項工作的生命線,重點開展“六項行動”,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黨建品牌擦亮行動。建立黨建協作陣地,與入駐單位黨支部“理論共學、資源共享、活動共辦、隊伍共建、工作共推”,將“政務先鋒”黨建品牌文化影響力由市行政審批局向市民中心全面覆蓋。
二是營商品質提升行動。積極爭創國家創新試點城市。全力迎接國家評價,開展好面向區市和重點黨政群機關的考核評估工作。研究制定營商環境政策3.0版,制定符合青島特色的創新政策。主動爭取國家發改委在青島召開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現場會。
三是政務服務增值行動。推行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持續擴大“志愿服務暖心辦”“延時服務全時辦”“特殊群體入戶辦”服務范圍,并在全市復制推廣。探索打造“政務服務地圖”,為群眾提供就近、精準、快速的導航服務。
四是重大專項攻堅行動。高質量完成3項國家層面、7項省級層面改革試點任務。對123項改革創新工作要點、重要交辦事項等“七本臺賬”的重點任務清單,實行項目化管理、銷號式推進。
五是作風能力提升行動。聚焦全局中心工作,打破處室界限,扁平化、一體化推進各項工作。發揮張大為同志“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示范帶動作用,讓更多“大為式”干部不斷涌現。利用好青島市民中心大講堂暨“青鋒學堂”,構建教學相長、學學相長、政企互動的培訓平臺。
六是自我革新提高行動。抓好十三屆市委第三輪巡察和前期審計發現問題整改,舉一反三,不拘泥于問題本身,自查自檢,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把落實整改作為改進作風、推動工作的實際行動,加快成果轉化,推動全局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