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以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聚焦市委實體經濟和招商引資、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提升作風能力和優化營商環境等重點工作,全力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面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力量。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一)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縱深發展
一是扎實開展主題教育。一體推進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建章立制。第一時間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組織專題研討、讀書班、黨課,把主題教育不斷引向深入。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圍繞功能區土地管理、停車設施規劃建設等事關全市的熱點問題深入開展調研,為改進提升工作提供思路對策。將房屋產權確權頒證歷史遺留問題專項整治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新摸排的96個項目納入臺賬,涉及居民1.8萬戶;已為2500余戶居民解決了辦證問題。
二是有序推進“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開展六大專項提升行動,聚力打造“自然能辦”服務品牌。開通服務、監督熱線,開展“處長接電話”,“解難題”專班對區(市)全覆蓋走訪,積極推動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常態化舉辦“亮績賽績”活動。出臺“優化營商環境16項措施”,對區(市)、企業、工商聯首席政策官開展專題政策解讀,主動服務項目落地、支持企業發展。
(二)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一是國土空間規劃成果體系不斷完善。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優化《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成果,已上報國務院審批;膠州、平度、萊西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市轄區分區規劃及綜合交通、海岸帶、村莊布局、地下空間等專項規劃不斷深化,加快打造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集約型城鎮空間新格局。
二是規劃實施管理持續加強。強化國土空間規劃指導約束,建立了3大類49項專項規劃目錄清單,實行市級空間類專項規劃編制目錄清單管理。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管理市級統籌,出臺辦法規范控規調整管理。
三是城市設計引領作用進一步強化。建立重點區域總設計師制度,邀請頂級專家團隊共同參與國際大都市示范區建設。張村河區域城市設計國際公開招標、提級管理,市區一體化推動。編制完成李村河(張村河)下游流域、重慶路等城市設計初步方案。
(三)加強耕地保護
一是強化耕地保護制度約束。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了《關于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若干意見》,配套制定了實施方案,加強耕地保護頂層設計。制定了《青島市耕地保護激勵辦法》,充分調動基層耕地保護積極性。
二是開展“守底線、促發展”土地問題治理整頓。持續攻堅補充耕地問題整治、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整治等七個方面任務,推動全市自然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秩序不斷向好。
三是深化耕地用途管制。啟動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核實處置。加強耕地占補平衡管理,1.5萬畝補充耕地項目加快實施。
四是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扎實推進衛片執法,2022年度全市新增非農建設違法占用耕地面積比例0.38%,工作成效位于全省前列。對10個違法占地典型案例進行了公開通報,強力警示震懾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
(四)推進生態國土建設
一是加快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開展《青島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海島灣系統保護修復。推動大澤山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督促區(市)完成4處廢棄礦山修復利用。
二是推動綠色礦業高質量發展。組織實施第四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統籌礦產開發布局和礦業結構調整。建立市級綠色礦山管理名錄,指導8家礦泉水礦山企業完成綠色礦山建設任務。
三是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堅持“人防+技防”,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累計排查巡查地質災害隱患點298處(次)。督導區(市)完成1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主體工程。
(五)強化要素支撐
一是實施“要素跟著項目走”。預支規劃用地規模6368畝,保障了地鐵4號線、動投創新園一期等16個項目用地空間。使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57萬畝,滿足了小沽河、青蘭高速等省市重點項目用地需求。
二是強化土地供應。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優化住宅用地供應,建立住宅用地擬出讓地塊清單公布制度,2023年市轄區第一批次住宅用地全部成交。
三是深化存量土地消化處置。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2.44萬畝,存量資源成為重點項目的重要空間支撐。
四是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能。實行規劃審批“告知承諾許可”“圖證分離”,上半年完成規劃許可2862.10萬平方米,高效推動唐山路快速路、重慶路快速路落地開工,“七橫九縱”高快速路網加速建成。
(六)加快低效片區開發建設
低效片區上半年在建項目352個,實現投資631.7億元,完成計劃的196%。我市作為節約用地唯一市級代表,在全國“土地日”活動上作了典型發言。中央電視臺對我市低效片區改造情況進行了專題報道。
一是加快騰地征遷。老四方工業區、張村河片區、董家口片區等征遷基本完成,上半年新增騰空土地約1.3萬畝,為產業發展騰出嶄新空間。
二是堅持配套先行。51個配套項目開工建設,堿廠、青鋼片區14條道路施工全面展開,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體封頂,各項配套進一步完善,土地價值和環境品質進一步提升。
三是加強政策支持。調整了保障房配建和土地收入分配政策,促進解決低效片區資金平衡難等突出問題。
四是積極導入項目。中電科產業園、虛擬現實產業園、新型顯示產業園等重大項目,為片區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七)推進自然資源調查登記和不動產登記
一是開展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查,動態掌握全市自然資源家底。
二是有序推進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9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主體工作。
三是提升不動產登記服務水平。擴大不動產登記“全市通辦”范圍,從原有的26項增加至45項。打通“稅費同繳”系統,不動產登記稅費、登記費實現線上線下一次收繳。存量房“帶押過戶”服務全面鋪開,有效解決“轉貸”辦理時間長、交易風險高、資金負擔重等問題。
二、存在問題
全社會尚未牢固樹立耕地保護優先的理念,耕地“非農化”問題仍然時有發生,耕地保護工作還需持續發力。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從嚴從實管黨治黨。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樹牢“實干家”選人用人標尺,鍛造過硬干部隊伍。深入推進“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擦亮叫響“自然能辦”服務品牌。
(二)做優做強國土空間規劃引領。按程序報批三級總體規劃、系列專項規劃,加快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修編),形成指導青島未來發展的空間藍圖。完成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實時體檢試點,做好年度體檢評估,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規劃實施。
(三)守穩守牢耕地保護紅線。出臺補充耕地項目管理、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管理等系列文件,構建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帶圖斑、帶位置下達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逐級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完成永久基本農田非耕地核實整改,堅守耕地保護紅線。
(四)抓實抓好土地要素賦能。加強功能區規劃土地管理;建立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開展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百日攻堅”行動,合理安排土地供應規模、節奏和時序。推動低效片區開發建設,加快編制環灣重點地區城市設計,加大騰地征遷力度,持續完善公共配套,全年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
(五)提速提效不動產登記。推進農村宅基地房地一體確權登記。優化“一零零”不動產登記滿分服務體系,實現“一件事、零材料、零跑腿”。全力推進房屋產權確權頒證歷史遺留問題專項整治,年底前納入專項整治的歷史遺留問題見底清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