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市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若干措施》政策解讀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為推動實現我市高質量充分就業,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不斷促進就業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近日,青島市人民政府印發《青島市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現將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政策制定背景
2024年9月15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國就業工作作出總體部署。12月23日,為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省政府印發《關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結合我省就業工作實際提出相關貫徹措施。青島市根據國家和省級文件要求,結合本地實際,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深入調研,在充分征求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等28個相關市直部門、中央駐青單位及10個區(市)政府意見的基礎上,起草形成了本文件。
二、政策制定依據
根據《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關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等上級政策文件和我市實際制定本文件。
三、政策主要內容
《若干措施》圍繞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優化扶持激勵制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權益保障等8個方面提出25項具體舉措,確定了今后一段時期全市就業工作總體目標,提出到2030年全市每年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以上、扶持創業3萬人以上、累計新增高技能勞動者8萬人以上,打造全國北方區域性就業聚集地。主要內容如下:
(一)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推動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優化調整全市就業和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議事協調機制,探索開展經濟發展就業影響評估辦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就業支撐專項行動,統籌優化就業培訓、創業創新、科技孵化等支持政策,加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人力資源培養供給,提升從業人員就業適崗能力。支持市場主體穩崗擴崗,做好產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崗位挖潛、職業轉換,對就業容量大、示范效應好的經營主體,同等條件下優先保障建設用地計劃,優先提供金融、用工支持服務。
(二)提升技術技能素養,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推進職普融通,支持在青高校將職業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推進產教融合,打造區域性產教融合聯盟。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金藍領”培訓制度,落實職業技能培訓差異化補貼政策。推行“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制度,定期舉辦全市職業技能大賽。
(三)完善支持保障體系,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實施在青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見習實習專項計劃,加大重點產業、企業見習實習崗位開發力度。常態化開展在青高校畢業生求職能力提升、職業體驗、跟崗鍛煉等青年就業服務活動。打造黃河流域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統籌推進退役軍人、婦女、殘疾人等群體就業。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集成改革,打造“青島首站”外來務工服務平臺,健全失業人員“敲門送崗”精準援助制度。
(四)優化激勵扶持制度,提升創業促進就業水平。出臺新一輪創業培訓、創業補貼政策,健全在青高校大學生全周期創業培育體系。探索打造“一基地一產業”創業載體新模式。加大創業金融扶持,探索開展“創業風險險”試點,支持在青高校設立“創貸驛站”。做優創業賽事活動,深化“以賽促創”機制。
(五)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就業供需匹配能力。完善城鄉一體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開展新就業形態零工綜合服務試點,健全重點企業用工保障服務機制。實施就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計劃,支持在青高校、社會力量建設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打造一批公益性零工市場、“就享家”樂業服務站。加快建設青島市就業賦能中心,扎實開展“人工智能+就業”行動。
(六)強化就業權益保障,營造就業友好發展環境。健全就業歧視救濟機制,保障婦女、大齡勞動者等群體就業合法權益。加大農民工權益保障,開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績效評價,強化勞動爭議“大數據監測預警+跨部門聯動處置”工作機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就業與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聯動機制。
此外,《若干措施》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支撐保障、營造良好氛圍等方面提出了工作措施要求。
政策解讀部門: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與失業保險處(農民工工作處)
聯系電話:85912361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