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聚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建設制造強市,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就2024年加力實施工業經濟穩增長強動能提質效九大行動,提出如下意見。
一、工作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青島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打造“工賦青島·智造強市”,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以推進工業經濟頭號工程為牽引,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主攻方向,穩固工業基本盤,培育新質生產力,持續推動全市工業經濟回穩向好,在全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打頭陣、當先鋒。
——綜合質效躍上新臺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左右,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5%以上,工業行業增長面穩步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持續提高,營業收入保持全省領先位次。
——投資支撐實現新突破。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0%左右,占全部投資比重達到30%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15%以上。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2%以上,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45%左右。
——產業結構優化取得新進展。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保持穩中有升,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3%以上。
——數實融合取得新提升。數字經濟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9%以上,其中核心產業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到92%以上。軟件業務收入增長10%以上。
——綠色低碳發展進入新階段。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資源要素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制造示范企業15家以上、國家能效水效“領跑者”企業4家以上。
——市場主體培育取得新成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突破5000家,新培育省級制造業領航培育企業5家以上、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1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0家以上。
二、重點任務
聚焦九大行動,統籌打好科技引領、存量倍增、技改煥新、產業提檔、建群強鏈、數實賦能等“組合拳”,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工業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工業強市提振行動
1.樹牢頭號工程鮮明導向。堅持大抓工業、大干工業、大興工業,優化統籌推進工業特別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體系,進一步加大督導激勵力度,著力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探索新型工業化發展新模式新路徑,爭創國家及省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區。
2.完善統籌協調推進機制。大力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發揮制造強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數字經濟發展聯席會議等統籌協調作用,優化提升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工業運行工作專班等工作推進機制,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
3.強化發展要素資源保障。制定實施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素資源保障措施,圍繞用房、用地、用能、用工、物流等需求,多維度全方位降低企業全要素成本、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深入開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春雨行動”,擴大信貸投放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二)科技創新引領行動
4.夯實產業創新體系。提升創新平臺能級,支持國家高速列車、國家高端智能化家電、國家虛擬現實等平臺突破一批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2家以上。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加強研發機構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500家以上。
5.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虛擬現實、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重點突破、集群發展,提高園區建設水平,優化產業扶持政策,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強化上下游供需對接,補齊產業鏈短板弱項,營造一流發展生態。推動集成電路、虛擬現實、生物醫藥等重點項目建設,有力支撐全市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6.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全面落實青島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搶占基因與細胞、未來網絡、量子信息、空天技術、人形機器人等產業新賽道,規劃建設未來產業加速園。加強未來產業平臺載體建設,支持建設未來產業相關的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公共服務平臺,引導開展前瞻性技術研發攻關,加強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新增場景應用實驗室20家以上。
7.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強政策引導,制定實施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實施方案,提升產業生態,高水平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突出創新引領,支持頭部企業統籌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續加強核心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落地。夯實算力支撐,適度超前布局算力等信息基礎設施,構建通算、智算、超算一體化算力體系,打造全市算力“一張網”。強化場景牽引,定期發布場景機會清單,引導推動更多行業領域開放應用場景,打造一批創新應用標桿案例,示范帶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千行百業。
(三)首季穩增長行動
8.落實開門紅政策激勵措施。按要求全面兌現2023年度省“穩進提質”企業獎勵資金。組織申報省工業經濟“開門紅”獎勵政策,對2024年一季度新增工業產值超過3億元、增速不低于15%的工業企業,其新增產值規模、增速等指標復合計算進入全省前100名的(2023年獲獎勵企業入選門檻為一季度凈增產值5億元且同比增速20%),按規定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落實市級全力穩定經濟運行促進高質量發展確保一季度“開門穩、開門紅”若干措施,指導各區(市)因地制宜出臺激勵政策措施,進一步強信心、穩經濟、促發展。
9.強化工業穩增長督導服務。全面摸清工業運行形勢,梳理主要增長支撐和減量因素。抓實跟蹤調度通報,強化工業運行月度評估,重要時間節點對重點區(市)開展工業穩增長調研服務。發動各級機關干部進企業、下一線,持續抓好企業聯系服務,一季度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走訪全覆蓋。壓緊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確保安全生產形勢穩定。
(四)規上工業擴量行動
10.加強“小升規”企業培育。按照成長一批、培育一批、上規一批思路,以年度“小升規”數量目標的1.2倍遴選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至2000萬元的優質小微企業入庫,實施梯度培育。加大升規納統力度,一企一策、靠上服務,同時對標寧波、無錫等先進城市,加大引進企業力度,做大做優增量。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突破5000家。
11.支持制造業企業倍增發展。強化產業鏈“鏈主”企業、重點企業和新一代“青島金花”企業培育。健全市級大企業服務專班和區(市)“四個一”〔一個區(市)總方案、一批企業倍增計劃、一張問題需求清單、一套支持保障政策〕工作體系,持續抓好倍增企業服務保障、運行監測,力爭126家培育企業全年新增產值300億元以上。
12.推動專精特新企業擴量提質。聚力打造“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培育賽道,開展優質中小企業“挖潛強基”工作,做大培育“基數”,做優企業品質。優化專精特新企業專項扶持政策措施,以事后獎補方式,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購置先進適用技術設備,組織專精特新企業開展“卡位入鏈”“千校萬企”等專題對接活動,加快形成全市優質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新局面。2024年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0家以上。
13.開展擴產企業包靠服務。建立市—區(市)—鎮(街道)三級幫包服務機制,滾動推進100家左右增產擴能(技改)企業和增量項目(新投產納統)企業。對預計年新增產值億元以上企業逐一明確服務專員,市級幫包服務新增產值5億元以上企業,區(市)級幫包服務1億元以上企業,加強要素保障和跟蹤推進。
(五)技改升級煥新行動
14.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抓緊抓實企業技改升級煥新,加快推進千項技改、千企轉型,跟蹤推進重點技改項目500個以上,竣工150個。落實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以事后獎補方式,支持企業購置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提升企業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綠色制造和本質安全水平。
15.提升技改綜合服務能力。開展企業技改升級煥新系列服務活動,舉辦全市技改典型企業現場觀摩會,推廣技改先進模式和務實做法。分行業梳理技改典型案例、遴選技改綜合服務商,開展企業技改公益診斷活動。用好“青島技改薈”“技改煥新”等技改服務平臺,定期邀請政府部門、制造業企業和技改服務商等,開展解讀適用政策、指導備案納統、對接實用技術、展播典型案例等活動,全年開展系列活動30場以上。
16.鼓勵存量工業項目“零增地”技改。鼓勵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規劃等前提下,通過廠房加層、廠區改造、內部用地整理等途徑,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途前提下,按規定對現有工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出讓價款,并開辟綠色通道,提升服務效率;對達到高效利用標準的,畝產效益評價為“優先發展類企業(A類)”。
(六)優質項目支撐行動
17.滾動推進重點制造業項目建設。按照大抓項目工作要求,實施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管理,聚焦重大戰略、重點領域,推動440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更加關注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和投入產出比,切實提升項目對經濟發展的整體貢獻率。積極幫助省重點工業項目爭取污染物削減量預支指標,拓展重點項目環境空間,力爭前期項目快開工、在建項目快竣工、竣工項目早達效。抓實一季度開工重點項目,努力實現項目建設“開門紅”。
18.提高制造業項目招商引資質效。依托“鏈主”企業、駐青央企、行業商協會和產業聯盟,發揮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等重大平臺作用,大力招引落地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未來產業項目,爭取董家口異地轉型新材料等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開展制造業項目落地攻堅,提高招商引資精準性和實效性。
(七)產業結構提檔行動
19.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聚焦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儀器儀表等優勢產業,加強新技術新產品迭代創新,增強高端產品供給,加快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優勢。聚焦化工、輕工、紡織服裝等重點產業,制定傳統產業技改升級行動計劃,引導企業對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進行整體提升。完善智慧化工園區建設,規劃建設董家口大型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力爭全年全市化工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400億元左右。
20.加速推行綠色制造。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優化綠色低碳政策供給,完善綠色制造梯度培育機制,引導企業實施綠色改造提升。聚焦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鼓勵企業自主開展能效水效對標達標。深化“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改革,優化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正向激勵、反向倒逼企業向“效益好、貢獻大、占地少、能耗低”的方向轉型發展,推動畝均稅收等主要指標持續走在全省前列。
21.推動消費擴容提質。深入實施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力爭入選省級以上質量標桿10個以上。開展家電等大宗消費品以舊換新消費促進活動,實施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系列措施。按規定舉辦青島時裝周等高端展會,助力企業抓訂單、拓市場、創品牌。
(八)建群強鏈聚力行動
22.提升產業集群發展水平。推動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家電集群向世界級邁進,支持船舶與海工裝備集群爭創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新培育1至2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構建省級—國家級—世界級集群梯次培育體系。立足縣域特色優勢產業,新培育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個左右、省“雁陣形”集群數量保持全省領先。
23.推動產業鏈融合突破。發揮市制造強市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作用,深入研究產業規律,研判產業趨勢,選準產業賽道,加強城市功能、產業定位、空間布局規劃協同引領。深度參與國家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動態梳理更新產業鏈圖譜和清單,一體推進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優化“鏈萬企”平臺服務功能,開展融鏈固鏈等供需對接活動20場次,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作,穩步提高產業鏈配套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24.做強新興產業專業園區。扎實推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引導產業項目和要素資源等向新興產業專業園區集聚,高水平建設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專業園區,注重產業空間布局與城市更新、低效片區建設相匹配。專業園區內優先布局標準廠房用地,為鏈主及其上下游企業提供集聚發展空間。標準廠房用地計容建筑面積自持比例不低于30%,非自持產業用房可按程序辦理分割登記、轉讓。實施開發區“一號產業”培育行動,指導工業類功能區聚焦1至2個主導產業集中發力,力爭園區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工業投資增速分別高于全省3至5個百分點。
(九)數實融合賦能行動
25.聚力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施數字經濟產業體系培育行動,集中力量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發展混合集成電路、光通信芯片、第三代半導體等,統籌推進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建設,數字經濟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9%以上,其中核心產業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突破發展基礎軟件、高端工業軟件、新興平臺軟件,持續壯大嵌入式軟件規模,推動關鍵軟件應用賦能,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建設中國軟件名城。提升鏈主企業消費電子產品生產能力,推動數字終端擴量,做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加快建設產業鏈數字經濟總部,培育數字經濟產業園區,新培育省級軟件工程技術中心5家左右。
26.推動企業智改數轉網聯。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培訓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發布場景清單1000個以上,帶動智改數轉網聯企業1000家以上。推動工業互聯網走深走實,提高數據要素應用水平,打造國家級5G工廠和“數字領航”企業,新培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自動化生產線50家以上,“產業大腦”2個以上、“晨星工廠”10家以上。
27.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矩陣。推動平臺基礎能力、服務水平量質齊升,形成“平臺+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解決方案,新培育上線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10個以上。推動平臺錯位協同發展,支持國家級“雙跨”平臺以及垂直平臺做大做強,向全國、全省重點垂直行業和重點園區拓展延伸,打造國內領先的平臺體系,引領帶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28.夯實數字基礎底座。推動數字新基建擴容提速,加快推進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批設工作。推進5G深度覆蓋,全年新建5G基站3500個,爭創首批國家級“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
三、保障措施
加強部門聯動和市、區(市)聯動,將重點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形成工作閉環。支持中央、省駐青單位和市屬企業更好融入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統籌布局重點項目,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引導區域內、區(市)間產業互補互通、共建共享。聚焦企業做強做優、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要素保障等方面,制定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一攬子”政策措施,用好政策平臺,推動惠企資金快申快享,打造市區(市)協同、協會聯動、企業受益的政策服務機制。健全與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充分發揮市級領導同志示范帶動作用;用好“青島政策通”“市信用綜合服務平臺”“青訴即辦”等平臺,實現政策一口兌現、服務一站對接、訴求一口受理。加強政策解讀宣傳和輿論引導,講好“工業發展故事”,營造全市重視工業經濟、支持工業經濟的良好氛圍。
(此件公開發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