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北區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積極創新政務公開方式,以公開促服務、促規范、促效能,全方位暢通政務公開渠道,多途徑加強政民聯結力度,全面提升行政審批工作的透明度和企業群眾的幸福感。
一是“線上”+“線下”,多渠道打造政務公開傳聲筒。做強信息發布,拓寬宣傳渠道,依托“青島市北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微信公眾號開設“政策直通”欄目,集成政策匯集、解讀、推送功能,今年以來發布“優化營商環境”“一線聯企助力”“審批小貼士”等惠企惠民政策主題信息140余條,極大提升審批信息獲取便利度。推動服務下沉,開展政企咖啡“廳”、企業“下午茶”等形式豐富政企互聯活動,政府搭建平臺、宣講政策、鏈接資源,讓企業在第一時間享受優惠政策、獲得政策紅利。今年以來,重點打造中央商務區“同心薈”樓宇服務品牌,推出“薈產業”“薈人才”等六大板塊服務舉措,從企業落戶到成長、從資金到人才、從空間到服務,持續將服務品牌做優做實,切實讓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感受到政府對企業發展和人才成長的保駕護航。
二是“進門”+“上門”,多途徑加強政民互動聯結度。將企業群眾“請進門”,開展“政府開放月”“局長進大廳”活動,邀請企業群眾代表走進政務服務中心,親身感受規范高效的政務服務和舒心便捷的辦事環境,面對面解答群眾問題。首批聘任8名“政務服務媒體觀察員”,“沉浸式”體驗政務服務,通過建立溝通交流群、定期組織采編等方式,構建“讓企業群眾看、聽企業群眾說”的公開機制。將政策服務“送上門”,常態化開展“一線聯企助力行動”,深入項目現場走訪座談、解讀政策30余次,協調解決企業問題50余個,形成“企業出題、政府答題”良性互動。開展“普法流動市集”,在延安路街道、遼寧路街道、新經濟創新大廈、市北區中泰信法治文化宣傳基地講解政策法規,“擺攤”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宣傳材料150余份,現場解答群眾咨詢,讓惠企便民政策走進企業群眾心里。
三是“事前”+“事后”,多過程提升行政審批透明度。做好事前政策公開,在市北區行政審批大廳一樓入口處打造陽光政務公開專區,設置政策信息查閱架,集中擺放惠企政策匯編、政務信息公開條例、政府公報、高頻事項辦事指南等材料,安排幫辦代辦人員引導辦事群眾查詢、咨詢相關政策信息,讓政策的“及時雨”更好地惠企惠民。梳理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制作有限公司設立業務、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等9項“視聽版”辦事指南,在“網上辦事區”內提供可辦事項的申報輔導視頻循環播放,努力讓群眾“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次填對”,讓政策的“及時雨”更好地惠企惠民。強化事后結果公開,做好行政許可信息“雙公示”工作,強化對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組織等各類主體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分別在山東政務服務網和“信用中國”平臺實時公開事項名稱、申請單位、許可時間、許可文號等行政許可事項辦理結果信息,方便群眾查詢,打造“陽光政務”,今年以來,依托信用中國平臺對外公示行政許可信息約30000條。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