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區、市人民政府,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現將《青島市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若干措施》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青島市人民政府
2025年3月7日
(此件公開發布)
青島市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若干措施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決策部署,聚力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措施。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措施,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全國北方區域性就業聚集地。到2030年,全市每年城鎮新增就業規模保持在35萬人以上、扶持創業3萬人以上,新增高技能勞動者8萬人以上;到2035年,基本形成就業機會充分、就業環境公平、就業結構優化、就業服務優質的高質量充分就業局面。
二、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推動經濟發展帶動就業
(一)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納入市、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優化調整全市就業和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議事協調機制,推動就業、教育、科技、財政、金融等政策協同發力。開展市級勞動力調查,統籌就業補助資金等相關資金對所需經費予以保障,推動建立溝通會商工作機制。(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委金融辦、青島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配合)?
(二)建立就業影響評估機制。探索全市經濟發展就業影響評估措施,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確定、重大生產力布局要同步開展崗位創造、失業風險評估,把增加就業崗位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等作為評估指標。〔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區(市)政府、市行政審批局配合〕
(三)培育產業帶動就業增長極。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聚焦“10+1”創新型產業體系發展,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高端化工與新材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等產業就業支撐專項行動,統籌優化就業培訓、創業創新、科技孵化等支持政策,提升從業人員就業適崗能力,強化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供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配合)
(四)支持市場主體穩崗擴崗。強化國有企業就業引領作用,統籌實施社會保險補貼、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支持政策,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履行穩崗擴崗社會責任。做好產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崗位挖潛、職業轉換,對就業容量大、示范效應好的經營主體,同等條件下優先保障建設用地計劃,優先提供金融、用工支持服務。(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配合)
(五)培育就業擴容提質新動能。拓展數字經濟就業新空間,實施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計劃,支持具備條件的區(市)打造集成電路、虛擬現實等產業就業賦能基地。支持銀發經濟發展促就業,實施銀發人力資源開發行動,推動養老、康養產業吸納就業擴容提質。發揮樓宇經濟促就業作用,支持區(市)盤活閑置、低效樓宇資源,打造一批高質量充分就業新空間。支持建設一批帶動就業示范強的特色產業園區,創建一批就業友好型鎮(街),培育一批高質量充分就業區(市)。〔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各區(市)政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配合〕
三、提升技術技能素養,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六)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職普融通,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職業啟蒙、認知、體驗教育,支持在青高校將職業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推進產教評融合,組建一批技工教育聯盟(集團),支持區(市)打造區域性產教融合聯盟。實施技工院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培育一批“工學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國家、省、市三級職業教育優質校、優質專業(群)。開展市屬高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就業狀況評價,評價結果作為設置專業和確定招生規模的重要依據。〔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各區(市)政府配合〕
(七)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金藍領”培訓制度,落實職業技能培訓差異化補貼政策。加大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力度,推進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指導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保證60%以上的經費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培訓,允許用于企業建立職業學校(技工院校)。(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總工會配合)
(八)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推行“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制度,支持企業開展特級、首席技師評聘工作。對符合條件的一線職工,可按規定直接認定高級工以上職業技能等級,鼓勵用人單位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比照相應層級專業技術人員給予同等待遇。完善以企業、院校職業技能比賽為基礎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定期舉辦全市職業技能大賽。(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教育局、市總工會配合)
四、完善支持保障體系,促進重點群體就業
(九)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實施在青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見習實習專項計劃,加大重點產業、企業見習實習崗位開發力度。常態化開展在青高校畢業生求職能力提升、職業體驗、跟崗鍛煉等青年就業服務活動,實施“三支一扶”計劃、志愿服務鄉村振興等基層項目。完善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長期失業青年“一人一檔”清單化幫扶機制。支持區(市)打造黃河流域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統籌就業補助等資金對基地運營給予適當支持。〔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各區(市)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團市委配合〕
(十)統籌推進退役軍人、婦女、殘疾人等群體就業。大力開展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實施“培訓+就業”模式,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優化婦女就業創業環境,推廣“媽媽崗”就業模式。做好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工作,推進“如康家園”建設,加大輔助性就業、集中就業和殘疾人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居家就業扶持力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退役軍人局、市婦聯、市殘聯配合)
(十一)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集成改革,擴大農村就業崗位供給。打造鎮(街)、村(居)農村勞務平臺,促進農村勞動力有組織就業。完善東西部協作、省內協作等跨區域勞務協作機制,打造“青島首站”外來務工服務平臺。培育“特定地域+特色行業”勞務品牌,促進農村勞動力規模化就業。(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配合)
(十二)強化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動態調整就業困難人員認定標準,強化登記失業人員管理服務,健全“敲門送崗”精準援助制度。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培訓補貼、稅費支持等措施,提升城鄉公益性崗位管理服務水平,建立完善城鄉公益性崗位考核獎懲機制,強化“進管出”全流程監管,推進工會幫就業等行動,對就業困難群體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總工會、市殘聯配合)
五、優化激勵扶持制度,提升創業促進就業水平
(十三)優化創業培訓體系。出臺新一輪創業培訓政策,完善全鏈條創業培育體系。強化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研究出臺青島市創業導師管理辦法,探索建立創業導師工作室。健全在校大學生全周期創業培育體系,支持在青高校加強創業教育課程建設,探索開展創業見習活動。(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財政局、市教育局配合)
(十四)提升創業載體功能。強化青島市創業賦能中心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區(市)、有條件的單位打造一批具有雙驅功能的創業賦能中心和園區,探索“一基地一產業”創業載體新模式。支持建設創業型特色街區,鼓勵高校與企業共建創業實踐教學基地。(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科技局配合)
(十五)加大創業金融扶持。優化創業補貼政策,依法試點推出“創業券”。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在自愿基礎上開發創業扶持類金融產品,探索開發“創業風險險”,支持在青高校設立“創貸驛站”。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性企業。(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委金融辦、青島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配合)
(十六)做優創業賽事活動。深化“以賽促創”機制,打造“創在青島”“中國青島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來華外籍留學生走近青島”等賽事活動品牌。完善創業項目征集、評估、推介機制,開發創業項目資源庫,推動優質創業項目加快落地成長。探索創業資源跨區域共享共建,支持本土項目走出去、外地項目引進來。(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財政局配合)
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就業供需匹配能力
(十七)優化就業公共服務制度。將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空間相關規劃,完善城鄉一體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深化就業公共服務清單分類發布制度,健全重點企業用工保障服務機制。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系列行動,推動就業公共服務精細化、專業化發展。完善新就業形態就業服務機制,支持具備條件的區(市)開展新就業形態零工綜合服務試點。〔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各區(市)政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配合〕
(十八)強化就業公共服務力量。實施就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分級分類開展服務能力專項培訓。打造一批公益性零工市場、“就享家”樂業服務站,支持在青高校、社會力量建設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根據其承擔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給予補助。進一步加強“就享家”樂業服務站建設,強化鎮(街)基層就業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各區(市)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配合〕
(十九)提升就業公共服務水平。深入實施全國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開展“人工智能+就業”行動。建設青島市就業賦能中心,支持區(市)打造一批區域就業賦能中心,健全市、區(市)、鎮(街)、村(居)四級“就享家”服務網絡。依法完善就業信息比對核驗制度,推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公安、民政、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數據共享,推廣“免申即享”服務模式。〔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大數據局牽頭,各區(市)政府、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稅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配合〕
七、強化就業權益保障,營造就業友好發展環境
(二十)保障平等就業權利。健全就業歧視救濟機制,依法納入勞動保障監察范圍,完善支持民事起訴機制,穩妥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保障婦女就業合法權益,健全生育保障、普惠托育、就業扶持等支持體系,打造生育友好就業環境。落實超齡人員等特定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政策,引導用人單位依法保障大齡勞動者合法權益。(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中級法院、市檢察院、市衛生健康委、市婦聯配合)
(二十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優化企業從業人員工資價位信息發布,引導企業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加大農民工權益保障,開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績效評價。強化勞動爭議“大數據監測預警+跨部門聯動處置”工作機制,開展基層調解組織建設提升行動。(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總工會配合)
(二十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推動用人單位及職工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及繳存住房公積金,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會保障制度。推動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向職業勞動者廣覆蓋,深化實施補充工傷保險與傷養服務結合的新型工傷保障制度。完善就業與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聯動機制,落實低保漸退期限和就業成本扣減規定。(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市民政局、市醫保局、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配合)
八、深化協同聯動機制,凝聚促進就業工作合力
(二十三)強化責任落實。相關責任部門、單位要按責任分工建立工作清單制度,定期跟蹤工作進展情況和實施效果,形成就業工作合力。區(市)政府要履行本行政區域促進就業工作的第一責任,統籌落實產業拉動就業、創業帶動就業、培訓促進就業等舉措。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掌握轄區內重點群體就業狀況,做好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完善就業援助工作機制。
(二十四)強化支撐保障。統籌就業補助資金,用好失業保險基金等促進就業。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統計監測體系,建立行業、產業就業崗位調查發布制度,開展高質量充分就業評估。完善規模性失業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加強監測預警、政策儲備和應急處置。
(二十五)強化宣傳引導。推動就業友好型城市建設,按規定開展就業工作表揚激勵。加強公益宣傳,積極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站、新媒體等途徑,推廣促進就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就業的良好氛圍。